类型 | 小结 |
---|---|
进展期病变 | |
肝脏(胆管)囊肿(图GI7 5-1和图GI75-2) | 常见的良性病变,与胆道系统不相通。单发或多发(更常见),肝囊肿好发于女性,多无症状。CT上病变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MRI上,肝囊肿于T1WI呈明显均匀低信号.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重T2 Wl上,肝囊肿呈极高信号,易与低信号的转移性疾病相鉴别。 |
多囊肝(图GI75-3) | 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0%的患者肾脏受累。典型表现为CT上多发的囊性均匀低密度病变,MR 上具有特征性的液性信号。囊肿内信号不均匀与囊内出血有关。 |
胆管错构瘤(图GI75-4) | 起源于胚胎期未退化的胆管,无临床症状,显示为肝脏多发小囊样结节,与单纯性肝囊肿相 比轮廓不规则。 |
Caroli病(图GI7 5-5) | 肝内胆管囊性扩张,常含有结石。CT显示与胆道相通的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病灶。“中央点”征(扩张的肝内胆管内见明显强化的小点)高度提示本病。MR胆管造影可显示特征性的与胆道相通的非梗阻性囊状扩张的肝内胆管。 |
肿瘤性病变 | |
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图G175-6) | 大龄儿童和青少年少见的恶性肿瘤,表现为实性或囊性(为主)包块,边界清晰,偶有假包膜,内部可见钙化。T1WI显示的条纹状高信号代表瘤内出血。肿瘤实性部分一般呈不均匀强化,多位于肿块周边,延迟期强化明显。 |
胆管囊腺瘤/囊腺癌(图G175-7) | 囊腺瘤少见,通常生长缓慢,属于癌前病变的多囊性肿瘤。CT上表现为孤立的囊性肿块,壁厚且边界清晰,可见壁结节、内部分隔和囊壁的钙化(少见)。MR上信号强度取决于实性成分、出血及蛋白质含量。 |
原发囊性肿瘤(图GI75-8) | 肝细胞癌和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的两种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少数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囊变,中心囊变常见。 |
囊性转移瘤(图GI75-9) | 肝脏转移瘤由于血供丰富而快速生长时,可导致坏死和囊变(神经内分泌肿瘤、肉瘤、黑色素瘤、肺癌和乳腺癌的某些类型),或结肠及卵巢黏液性腺癌的转移表现为囊性。一般多发,边界不规则,强化明显。卵巢转移瘤多通过腹膜种植,而非血行转移,表现为种植于肝包膜下和壁层腹膜的囊性浆液性肿块,而不是在实质器官内部。 |
炎症性疾病 | |
脓肿(图GI75 -10和图GI75-11) | 当以液化坏死为主时,化脓性、阿米巴或真菌性脓肿在亚急性期可表现为单房囊性病变。急性期表现为多发的小的低密度或高信号病灶。脓肿壁强化及病变周围水肿可鉴别肝脓肿与肝脏良性囊性病变。 |
包虫囊肿(图GI75-12) | 囊性肿块,可见囊壁粗糙、钙化及子囊。在所有MR序列上囊壁周围纤维化和钙化均显示为低信号。 |
其他病变 | |
血肿(图GI75-13) | 常继发于手术、外伤或实性肝脏肿瘤出血(尤其是肝细胞腺瘤)。CT图像上急性或亚急性出血为高密度,在慢性期密度与纯液体相同。 |
胆汁瘤(图G175 -14) | 继发于胆道破裂,可为自发性、外伤、手术或介入治疗后。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略不规则的囊性肿块,无钙化或分隔。 |
肝内胰腺假性囊肿(图GI75-15) | 肝包膜下边界清晰的均匀的液性肿块。假性囊肿内出血或坏死碎片会导致CT密度或MR信号发生变化。 |
编辑:影像三人行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图GI75-2肝囊肿和转移瘤之间的鉴别

图G175-3多囊肝

图GI75-4 胆管错构瘤


图GI75-6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图GI75-7 胆管囊腺瘤





图GI75-12包虫囊肿


图G175-13血肿



图GI75-15肝内胰腺假性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