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衰竭骨折是应力性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基础和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此的详细论述:
一、病理基础
-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骶骨衰竭骨折的主要病理基础。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矿物质含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导致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降低。这种病理改变使得骨骼在承受正常生理活动时容易发生骨折。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尤其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从而增加骶骨衰竭骨折的风险。
- 骨矿含量减低及弹性抵抗力减弱:由于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骶骨的骨矿含量减少,骨小梁的排列和密度也发生改变,使得骨骼的弹性抵抗力减弱。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肌肉牵拉下,这些病理改变可能导致骨皮质或骨小梁的断裂,从而引发骶骨衰竭骨折。
二、发生机制
- 持续应力作用:骶骨作为骨盆后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导全身绝大部分的重力。在日常生活中,骶骨需要承受各种复杂的力学刺激,包括压缩、弯曲和扭转等。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这些持续的应力作用可能导致骶骨逐渐发生微小的损伤。
- 损伤累积与修复失衡:在持续应力的作用下,骶骨的微小损伤逐渐累积。正常情况下,骨骼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修复这些微小的损伤。然而,在骨质疏松等病理状态下,骨骼的修复能力减弱,无法及时修复损伤,导致损伤逐渐加重,最终形成骨折。
- 特定部位的解剖学和力学特点:骶骨衰竭骨折好发于骨骼在不同状态下受力的集中区或易受扭曲力作用的非承重区。这些部位的解剖学和力学特点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损伤。例如,骶骨翼是衰竭骨折最常见部位,此外也见于耻骨、坐骨、股骨颈、距骨等部位。
三、影像表现
- 持续应力作用:骶骨作为骨盆后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导全身绝大部分的重力。在日常生活中,骶骨需要承受各种复杂的力学刺激,包括压缩、弯曲和扭转等。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这些持续的应力作用可能导致骶骨逐渐发生微小的损伤。
- 损伤累积与修复失衡:在持续应力的作用下,骶骨的微小损伤逐渐累积。正常情况下,骨骼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修复这些微小的损伤。然而,在骨质疏松等病理状态下,骨骼的修复能力减弱,无法及时修复损伤,导致损伤逐渐加重,最终形成骨折。
- 特定部位的解剖学和力学特点:骶骨衰竭骨折好发于骨骼在不同状态下受力的集中区或易受扭曲力作用的非承重区。这些部位的解剖学和力学特点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损伤。例如,骶骨翼是衰竭骨折最常见部位,此外也见于耻骨、坐骨、股骨颈、距骨等部位。
三、影像表现
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X线检查中,可能显示骶骨的骨皮质皱褶或不连续,密度可增高或正常,但无骨质破坏。而在CT检查中,可以清晰地显示骶骨的骨折线、骨折周围的骨髓水肿及出血等征象。MRI检查则能够早期发现骨折线和骨髓水肿等征象,对于骶骨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骶骨衰竭骨折的病理基础和发生机制涉及骨质疏松、骨矿含量减低及弹性抵抗力减弱等多个方面。在持续应力的作用下,骶骨的微小损伤逐渐累积并超过骨骼的修复能力,最终导致骨折的发生。
———————————————————————–
来源: 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