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27 7 月

简要病史

女,40岁,左颈部包块9月余。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理结果:(左颈部)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细胞瘤,4.5cm×2.5cm×2.5cm

免疫组化:Syn( )CgA( )S-100( )CK(-)

分析神经节细胞源于副神经节小体,它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能迅速感受血中的PO2和PCO2 的分压变化而反射调节呼吸中枢和血管活动,故发生该处的肿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副神经节小体分布在较大血管的外膜下,任何有副神经节小体的部位均可能发生该瘤。不同部位有不同命名,如睫状神经节瘤、迷走神经节瘤、主动脉体瘤、股动脉体瘤、颈部副神经节细胞瘤等。

副神经节细胞瘤主要发生在颈部,据统计均占98 %,发生在颈静脉的称为颈静脉球瘤;发生在颈动脉的称为颈动脉体瘤。临床上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均多见于成年人,前者多见于女性,后者性别无差异。病程数月至数年。主诉为下颌骨角区出现肿块,质地中等偏软,病程长者质较硬,多数无症状,但颈静脉球瘤如侵入鼓室,可有耳呜、听力障碍和面瘫等状.二者肿块较大时均可压迫后组颅神经,可有声嘶等后组颅神经受压迫的症状。

颈静脉球瘤:

CT平扫呈等密度或不均匀质低或等密度.增强后呈高密度。如延及颈静脉孔,则有颈静脉孔扩大。

MRI常规检查;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和T2WI像上肿块均可见不规则弯曲的低信号血管流空效应。这些低信号和实性肿瘤的高信号区相间隔存在,犹如白盐中的花椒,称为“花椒盐”征。

颈动脉体瘤:

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CT值35 Hu~55 Hu,增强后CT值可达140 Hu~ 159 Hu 。增强后肿瘤在颈血管呈等密度而分不清。

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在瘤内可见纡曲的低信号血管影,T2WI呈高信号。MRA能无创的显示血管解剖见颈动脉分叉扩大,颈血管移位(颈内动脉后移,颈外动脉前移),颈总动脉增粗等变化。

鉴别诊断神经鞘瘤:形态较规则,瘤体易囊变,少见瘤体内血管流空效应,可见起源的神经根。

脑膜瘤:T2WI信号多数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强化,颅底骨质破坏较不明显。

颅底软骨肉瘤:极少见,颅底骨质破坏广泛,缺少血管流空信号,常能见到瘤体内钙化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