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移瘤典型者有“牛眼征”“靶征”,多发,常可发现原发灶。考虑到该患者年轻,病灶坏死、钙化明显,基本可除外转移。
2.炎性假瘤多位于肝实质内,肝包膜下及腹膜后少见,形态多不规则,且多无明显坏死及钙化征象,典型者多呈分隔状、内缘棘状突起状或中心核心样强化。本例虽无上述典型强化形态,但静脉期、延迟期环状延迟强化,符合炎性病变表现,故不能完全排除非典型部位的炎性肉芽肿。
3.结核肝内结核较少见,肝包膜下及后腹膜结核更少见。但本例病灶形态特点却可用结核球来解释,即坏死、钙化、肝左叶受累、肝包膜增厚伴少量积液。
4.多发脓肿肝脓肿形成后多数有明显的境界和较厚的壁,脓肿外周可有明显的水肿带,可形成典型的“靶征”,增强后脓肿壁中度强化并延迟强化,少有钙化。肝包膜下及腹膜后脓肿也以厚壁和周围炎性渗出为特点,一般少有钙化。临床有高热、血象显著升高等特征表现。本例不支持典型脓肿的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肝包膜下、左外叶及后腹膜多发病灶,考虑感染性病变①结核;②炎性假瘤。
病理:镜检见结核结节,由类上皮细胞及朗格汉斯巨细胞构成,并可见大片干酪样坏死组织。病理诊断为肝包膜下及腹膜后结核瘤。
浆膜型肝结核多为肝包膜区单发病灶,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包膜增厚,局限性的梭形或聚集的多个结节样低密度灶,结核愈合期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环形、多环状强化,病灶中央为囊变或坏死密度减低区。邻近组织改变有,病灶邻近肝包膜增厚,常伴壁腹膜增厚及膈肌的增厚,可在腹壁或腹腔里形成包块。病灶外周可见少量渗出性液体密度。腹腔及后腹膜淋巴结可轻度肿大。由于肝浆膜型结核周围肝组织淤胆水样变性,血流慢,强化延时,故在延迟期上壁有增厚、病灶有缩小的感觉。
本例病灶基本符合上述特点,正确诊断的关键在于术前的诊断思路中要能想到此少见病。另外,CT和MRI可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CT显示钙化敏感,MRI可反映干酪坏死灶,表现为T1WI、T2WI 均呈等低信号,而其他病灶在T2WI上大多为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