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膜瘤颅内脑外最常见的肿瘤,T1WI等或等高信号,T2WI大多数为等信号,少数等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有“脑膜尾征”,相邻颅骨骨质多有增生改变。本例较符合。
2.血管外皮瘤信号特点与脑膜瘤相似,部分病例T2WI信号较脑膜瘤略高,信号多不均匀,一般无钙化,瘤体显著强化,强化程度较脑膜瘤更高。
3.脑膜淋巴瘤少见,形态多呈梭形或扁圆形,绝大多数以广基与脑膜相连,信号特点与脑膜瘤相似,增强后可中度强化,但程度较脑膜瘤低,亦可出现“脑膜尾征”,多有较明显的软脑膜侵犯,由于脑膜淋巴瘤常向脑内浸润而表现为强化边缘毛刺改变,本例与之不符。
影像诊断:右枕部颃内脑外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血管外皮瘤不除外。
病理诊断:血管外皮瘤,Vim( ),EMA(-),CK(-)。
脑膜血管外皮瘤好发于颅底、小脑幕、矢状窦或大脑镰旁等硬脑膜或静脉窦附近,肿瘤位于颅内脑外,大多呈分叶状,边界清晰,瘤周水肿无或轻,CT平扫上肿瘤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不均匀混杂密度,钙化罕见,瘤内可有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当累及邻近颅骨时,部分病例可见局限性颅骨破坏,增强CT扫 描肿瘤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多环状强化。血管外皮瘤在MRI上的信号变化较复杂,T1WI上病灶 呈等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等或略高混杂信号,可伴有囊状的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可有丰富的血管流空。
脑膜血管外皮瘤与脑膜瘤的CT、MRI表现相似,总结文献资料,颅内血管外皮瘤和脑膜瘤的鉴别点如下所述。①钙化:前者罕见,后者瘤内可发生;②病灶附着处骨质异常:后者常表现为增生,而前者正好相反,其邻近骨质多为溶骨性破坏;③增强:前者强化程度及强化持续的时间均超过后者;④生长方式和瘤体形态:前者可跨叶生长,瘤体多不规则呈分叶状菜花状,后者一般不跨叶生长,形态多规则光整;⑤瘤内瘤周血管:前者瘤内可有丰富的流空血管或瘤周血管扩张或邻近颅骨板障血管增多,后者缺少或仅有瘤周血管受推移改变;⑥肿瘤和脑膜的关系:前者与脑膜窄基相连的较多,若同时跨叶则呈哑铃状,后者则以宽基多见;⑦坏死囊变:前者多见,且瘤内T2WI片状高信号不全是囊变坏死,部分是含血管成分较多的组织,增强后该区有显著强化,后者少见,囊性脑膜瘤囊变部分以瘤周为多;⑧转移与复发:血管外皮瘤可发生转移,复发率高。
回顾性分析,本例瘤体与脑膜窄基相连,跨叶生长,哑铃状改变,瘤周血管扩张,强化程度十分显著等,对这些重要征象的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主要原因,另外,还可以进一步MRS检查,血管外皮瘤可有肌醇波升高,具有特异性,由于脑膜瘤没有肌醇波出现,以此可增加鉴别诊断能力。总之,对类似脑膜瘤的肿瘤,要仔细观察与分析其细节,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