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炎性肿块病理上多为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多发生于邻近盲肠及回肠末端。CT表现为片状或块状影,边缘常模糊,肠周脂肪模糊有渗出,病变内有气体及钙化较具特征。周围肠管有受推移改变。
2.Crohn病好发于回盲部,呈多节段、跳跃式分布。表现为肠壁增厚、黏膜及黏膜下溃疡、肠腔狭窄,肠外病变如窦道或瘘管、脓肿等;肠壁增厚常较轻微,少数病例增厚>2cm,与正常肠壁之间移行过渡。动态增强时动脉期及静脉期肠壁强化明显,肠系膜增厚,血管增多,其程度与该病所处不同临床期密切相关。
3.腺癌小肠腺癌多见于十二指肠,空回肠发生较少,以腔内型生长为主。临床病程隐匿,主要以腹痛、消痩、便血或隐血为主。其主要CT表现为局部偏心性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与正常肠壁之间过渡截然,平扫肿瘤密度多不均匀,增强中度强化,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4.淋巴瘤淋巴瘤好发于回盲部,可有多种生长方式,临床上有腹痛、便血,右下腹肿块的表现。CT表现为弥漫型或肿块型。前者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或扩张,可出现“横8字征”“动脉瘤样扩张征” 等。后者肠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可见“肿瘤包绕血管征”,病变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可肿大,增强后病变实性区呈轻度强化。
5.间质瘤小肠间质瘤病灶大,富血供,易囊变或坏死,以腔外型生长为主。直径>5cm的间质瘤,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可出现转移。CT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及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有中度以上不均匀性强化和延迟强化。
6.黑色素瘤小肠黑色素瘤多为转移性,在小肠的转移癌中,60%以上为黑色素瘤。单发的黑色素瘤,找不到明确的皮肤等原发病灶时,应考虑为原发性。CT表现为肠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扩张,平扫肿块呈不均匀等、高密度,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
影像诊断:回盲部囊实性肿块,结合病史考虑黑色素瘤小肠转移可能。
病理诊断:(小肠)恶性黑色素瘤,侵及小肠,两切端未见累及,淋巴结见肿瘤转移(9/9)。瘤细胞 HMB-45、S-100 阳性,CD117、CD34、LCA、CD20、CD3及CK均阴性。
黑色素瘤小肠或肠系膜侵犯的不同类型可能与血源性、种植性转移的部位、发展方向及其生长速度有关,有四种CT表现:①腔内肿块,栓子沉着于黏膜下层,则生长产生腔内肿物;②溃疡性病变,肿物生长超过血液供应则产生溃疡和空洞;③弥漫性浸润(肠壁增厚);④肠壁外种植,如栓子沉着于肠系膜近端则形成系膜肿瘤,沉着到肠壁肌层或浆膜层则可造成种植肿瘤压迫邻近肠袢改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肠壁外种植,CT表现为肠壁或腹腔内单发、多发境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较大肿块内可伴出血和(或)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和囊壁中度或中度以上强化。
回顾性分析,本例影像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仿,但CT表现缺乏特征性,与其他小肠或肠系膜肿瘤如间质瘤、腺癌及淋巴瘤等影像表现重叠较多,给定性诊断造成困难。尽管如此,本例给我们分析小肠或肠系膜肿瘤病变拓宽了思路:小肠转移癌中半数以上为黑色素瘤,小肠是黑色素瘤转移最好发的部位。故临床工作中遇到有上述影像表现的病例,需要排除本病的可能,追问有无黑色素瘤治疗史,或进一步检查皮肤、眼、直肠等处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