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25 1 月

病史:

  女,43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左额部肿块3个月”入院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颅骨恶性淋巴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理:恶性淋巴瘤
讨论:

淋巴瘤分为原发和继发性 。原发淋巴瘤十分少见,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约1-3%,主要与脑实内无淋巴组织有关。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占脑内淋巴瘤的70-90%,但继发性与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相似,继发性脑内淋巴瘤常伴随脑膜侵犯,原发性少见脑膜受累。

常出现在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如AIDS患者。近来无论是免疫功能正常还是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均有所增加。艾滋病和其他免疫损害性疾病淋巴瘤常为多发结节,伴中心坏死。而无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常为单发。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国外50-60岁多见,国内高发年龄为40-60岁及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可见单发或多发椭圆形不规则略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周围伴轻、中度水肿,而无明显占位,中线移位不明显,无钙化影。多数病灶较小,其中小于2CM的病灶较多见,注入造影剂增强后可见明显均匀团块状强化,病灶中心有坏死时显示为环形增强。

MR显示T1WI呈边缘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呈边界清晰的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在MR上T2WI多接近灰质信号,与周围水肿的高信号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后明显呈团块状强化。DWI多为高信号。免疫损害的病人可见环形强化。一些作者强调了“四不象”征以及“握拳样”和“团块样强化”的特点。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有沿软脑膜和室管膜播散倾向,说明如发现软脑膜种植或室管膜播散对病灶定性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恶性淋巴瘤瘤周表现为轻、中度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也可为肿瘤的准确诊断提供影像学上的依据。颅骨恶性淋巴瘤特征性CT表现为穿透性生长模式,大的软组织肿块和非常轻微的皮质破坏,但很少出现骨质增生和硬化。

鉴别诊断:

(1)脑膜瘤:以广基底紧贴颅骨内侧面或大脑镰中线区,可有白质受推挤移位征象。MR上示Tl加权肿块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肿块呈等或低信号,表面光整,肿瘤周围有假包膜征象。增强示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肿瘤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周围有时可见水肿区.与颅骨内板以广基相贴,可见相邻颅骨增厚不光整.并见颅骨放射状骨针影。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现象。脑膜尾征并非脑膜瘤所特有。任何病变侵及脑膜均有出现尾征的可能。Deangelis等强调,脑室周围的占位性病变伴有弥漫性明显强化者,为颅内恶性淋巴瘤CT和MRI检查的典型表现。并都有软脑膜受侵征象。作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脑膜瘤染色常呈均匀雪团样染色,而淋巴瘤无此特征。且颅内恶性淋巴瘤外缘虽与颅骨内板紧贴,但其内缘与脑组织分界不清,周围脑组织未见受压移位征象,且可见明显水肿区,相应颅骨骨质显示完整,T2wI加权肿块呈稍高或高信号。

(2)转移瘤: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区,多为多发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MRI扫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病灶中心坏死,增强扫描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如为单发,若能提供原发病史,易于鉴别。一般转移灶呈环形增强,环完整没有缺损征象。若为多发淋巴瘤,如肿瘤有缺如的环形增强有利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3)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明显,T1加权呈稍低信号或低信号,边界不清,T2加权呈稍高或高信号,周围见长Tl长T2水肿信号区;其CT表现为低或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可有轻至中度占位效应,增强为轻度或不均匀强化;若为恶性胶质瘤,则占位效应明显,周边水肿较严重,表现为不规则较明显强化。若发生在脑深部的淋巴瘤应与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鉴别,前者而T2加权边缘特别清楚,占位效应相对较轻是淋巴瘤的特点,且易侵犯室管膜。

(4)多发性硬化:多位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区。斑块大小差异较大,活动期斑块占位效应轻,T1为等信号,T2为稍高至高信号,增强后斑块呈轻至中度强化。激素治疗可使斑块消失。但激素也可使恶性淋巴瘤团块效应减轻甚至消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