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14岁,左髋关节疼痛1月余,夜间加重。
【影像表现】
X线
全身核素骨显像
CT检查
MRI检查
SPECT/CT图像融合
【影像表现】
X线:左股骨小转子增粗,骨皮质梭形增厚硬化,可见条状骨膜反应。
CT表现:左股骨颈内可见小类圆形低密度影,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影,相邻骨皮质明显硬化,周围软组织内可见条状液性密度影。
MRI表现:左股骨颈内可见小类圆形高信号,其内可见点状低信号,边界尚清,相邻骨髓水肿及软组织内积液。
SPECT/CT图像融合:左股骨颈区瘤巢明显浓聚,呈“太阳征”。
全身核素骨显像:左股骨颈区明显核素异常浓聚。
———-♀【病例讲堂】分割线♀———
小编留言:这些患者是别人的,但这些症状你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习才是前进的唯一路径,有思考才有进步哦!
【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主要需与骨母细胞瘤和骨皮质脓肿相鉴别。
与骨母细胞瘤鉴别的要点是瘤巢的大小,小于2 cm者为骨样骨瘤,而大于2 cm者为骨母细胞瘤。
骨皮质脓肿常有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和反复发作史,无骨样骨瘤的规律性疼痛,骨质破坏区内无钙化或骨化,边缘不及骨样骨瘤规整。
【病理诊断】
左股骨颈骨样骨瘤
【讨论】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10~30岁),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长管骨,以股骨、胫骨的骨干多见;脊柱的骨样骨瘤主要位于椎板、椎弓和棘突。临床特点为持续数月的患处局限性疼痛,夜间休息时明显,病理上以由成骨性的结缔组织及骨样组织组成的瘤巢为特征。骨样骨瘤为可自愈性疾病。少部分症状轻微者可行保守治疗。太多数患者仍需外科治疗,其治疗原则为精确定位并彻底去除瘤巢。
影像特征
骨样骨瘤的分型:根据瘤巢的位置分为4型:骨皮质型(瘤巢位于骨皮质内)、松质骨型(瘤巢位于松质骨内)、骨膜下型(瘤巢位于骨皮质表面或骨膜下)和关节囊内型(瘤巢位于关节囊内)。
骨样骨瘤典型的X线表现为位于长骨骨干直径小于2 cm的透亮瘤巢(瘤巢:广泛反应性成骨及位于反应骨中相对较小(小于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及以瘤巢为中心的骨皮质梭形明显硬化。瘤巢一般位于病变中心,常为单个,半数以上巢内发生钙化或骨化,形成“牛眼征”。
瘤巢周围骨质硬化的程度与病变分型有关:骨皮质型瘤巢周骨质硬化广泛,骨皮质呈梭形增厚,以瘤巢所在处最明显;骨膜下型瘤巢位于骨膜下或骨皮质表面,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较骨皮质型轻,骨膜新生骨呈新月形;松质骨型瘤巢可以较大,位于松质骨内,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反应轻,甚至可以完全不出现;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表现类似松质骨型,局部还可见骨质疏松及关节间 隙增宽、积液等类似关节炎的征象。
CT是诊断骨样骨瘤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比X线和MRI更为准确地显示瘤巢,尤其是关节囊内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同时CT更易显示瘤巢内的钙化而更易表现“牛眼征”。MRI对骨样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反映瘤巢发展的不同阶段。
瘤巢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低、中或高信号,这与骨样骨瘤发展的3个阶段有关。骨样组织为主者一般在T1WI呈中等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内部钙化或骨化为低信号。增强后瘤巢有明显强化,尤其是以骨样组织为主、血管丰富的病灶。
SPECT-CT图像融合将功能影像与结构影像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了核素骨显像的缺点,提高了对骨病的诊断准确度。瘤巢明显浓聚,呈“太阳征”,这与显像剂随血流分布及骨质代谢活跃程度有关,血供越丰富,成骨越活跃,显像剂越浓聚。
参考文献:
[1] 丁晓毅, 陆勇, 江浩,等. 骨样骨瘤的X线、CT 和 MRI表现和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11-14.
[2] 孟悛非, 肖利华, 陈应明,等.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7):615-619.
[3] 曾永瀚,程晓光,栾贻新,等.股骨颈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11):10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