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道为横贯颞骨岩锥内侧半的短管,内侧向颅腔开放,外侧为盲端,以布满筛孔的分区状骨板通过神经和血管来连接内耳与脑。内耳道包括内耳道口、内耳道腔和内耳道底3部分。
①内耳道口(internal acoustic pore)
朝向内后方,位于岩锥后面中段,其后缘锐利而明显。内耳道口以横椭圆形者居多,约占77%。其前后径约为8mm,上下径约为5mm。
②内耳道腔(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a.长度:由于内耳道口呈倾斜状,故内耳道腔各壁的长度其实是不同的。有测定结果显示内听道上边长度在5.8~18.2mm范围,平均值为12.33mm;下边长度为7.3-24.3mm,平均值为11.29mm。
b.孔径:纵径长度为4~7.5mm,平均值为5.9mm;横径长度为4~7mm,平均值为5.7mm。多数作者认为两侧内径差大于2mm有一定意义,但也有约10%的正常个体内径差大于2mm,也属于正常发育的差异。因此,若无典型临床体征和症状,仅有内耳道径线轻度差异,不可轻率定为异常。
c.内容:内耳道含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迷路动静脉,有时还有小脑下前动脉袢。由于血管、神经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时可因动脉与神经之间的相互压迫而出现各种症状。
③内耳道底(fundus of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内耳道底为颅腔与内耳之间的骨性隔板。其颅侧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为横嵴或镰状嵴,将内耳道底分成上、下2部。上部和下部又各以垂直的骨板分为前区和后区,使整个内耳道底分成4个区域,其总面积约为5mmx8mm。
a.上部前区:为面神经区,供面神经通过。
b.上部后区:为前庭上区,前庭上支由此区进入,终止于椭圆囊、前半规管和外半规管。
c.下部前区:为蜗区,蜗支由此区进入耳蜗。
d.下部后区:为前庭下区,前庭下支由此进入,终止于球囊。
图1 内耳道和内耳道底CT/MRI矢状面图像
1.面神经(开口);2.蜗神经(开口);3.前庭神经上支(开口);4.前庭神经下支(开口)
图①和图②为HRCT内耳道底矢状面重建图像及其定位片,图③至图⑥为MRI-T2加权矢状面图像,显示内耳道和内耳道底通过的4支神经。
注意:上述图像中,内耳道底的骨骼被横嵴和垂直骨片分成4个区,每个区有若干细小孔道,通过4条神经的神经纤维。HRCT图像显示的是4个区和众多骨孔,MRI-T2加权图像显示的是在内耳道底走行的4条神经支。
面神经通过前上区,即图中的“1”;耳蜗神经通过前下区,即图中的“2”;前庭神经上支通过后上区,即图中的“3”;前庭神经下支通过后下区,即图中的“4”。
在不同个体,内耳道底4支神经通过孔道的总面积如图②所示为6mm×8mm左右。并且每一个体的这些神经分支排列的情况可以有所不同。
图2 内耳道和内耳道底HRCT横断面图像
1.面神经;2.蜗神经;3.前庭神经上支;4.前庭神经下支;a.耳蜗;b.前庭;C.半规管
图①和图②为HRCT横断面图像,显示两侧内耳道和内耳道底的层面高度和各个解剖结构的大致位置;图③和图④为图左侧内耳道的放大图像,显示各个解剖结构的细节表现。
图①和图②显示右侧层面较高,在面神经层面,故可以显示面神经和前庭神经上支所通过内耳道底的位置,即上图中的“1”和“3”;左侧层面大致在耳蜗层面,位置较低,可以看到前方的蜗神经和后方的前庭神经下支通过外耳道底的位置。
图③和图④为左侧内耳道底上方和下方的放大图像,可以更准确地看到内耳道底这些神经支通过的具体位置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注意:应以“丁”字形走行的面神经和耳蜗底来确定上下2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