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又名耳咽管(auditory tube),是连接鼓室和鼻咽腔的1个扁管,全程约40mm。
①咽鼓管分部:咽鼓管分为骨部、咽鼓管峡和软骨部3个部分。
a.骨部:自鼓室口开始的咽鼓管后1/3段由骨质构成,长约11mm。管腔横切面呈三角形,管径最宽大,上下径约为3.79mm,内外径约为3.58mm。
b.咽鼓管峡:是骨部和软骨部之间的移行段,长3~4mm。管径骤然变细,上下径约为2.54mm,内径约为2.39mm。
c.软骨部:为咽鼓管前2/3至咽口的一段,长约25mm。管径是变动的,通常处于闭合状态,内外侧壁互相接触,管腔呈垂直裂隙状。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因外侧壁,其上方和后方各有一皱襞样软组织隆起,称咽鼓管圆枕(tubal torus)。
②咽鼓管的走向:成人的鼓室口高于咽口约20~25mm,故咽鼓管自鼓室口向前、下、内方向到达咽侧壁的咽口,向前内约成45°,向下约成30°~40°。
③咽鼓管的毗邻解剖:
a.骨部上方:骨部咽鼓管位于题骨鳞部和岩部之间,其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两者合称肌咽鼓管,在23的个体,两管之间以一层薄骨板完全分隔,余者分隔不全。
b.骨部内侧:为颈内动脉管水平段的外侧骨壁。在约1/3的个体,颈内动脉管壁明显外突致咽鼓管腔变窄。该骨壁厚度约为1.5mm,也可先天缺如,在手术前阅片时应特别注意观察,以避免手术时伤及颈内动脉。
c.骨部下壁与外侧壁:为岩鼓裂,骨质较厚。当下壁骨板气化时可与中耳乳突的气房相通,感染可在咽部、鼓室和乳突之间互相蔓延。
d.软骨部下外侧:此处的软骨壁常由结缔组织膜替代予以补充和封闭,在吞咽或呵欠时,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等的收缩可使咽鼓管开放以调节压力保持鼓室与外界间的压力平衡。
④咽鼓管黏膜与开通机制:咽鼓管骨部和软骨部黏膜迥然不同,骨部黏膜上皮细胞为低柱形,基底膜与骨膜密接,管腔保特开通;软骨部黏膜上皮细胞为高柱状,有许多杯状细胞,基底膜下有疏松结缔组织形成较厚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并形成黏膜皱襞,正常情况下处于闭合状态,目通过咽鼓管圆枕阻止咽部分必物进入。
咽鼓管-横断面
1.咽鼓管咽口;2.咽鼓管软骨部;3.咽鼓管骨部;4.鼓膜张肌半管;5.颈内动脉管;6.翼突外侧板;7.茎突;8.下颌颈;9.卵圆孔;10.鼓室;11.外耳道。
图①至图④为左侧颞骨的HRCT图像,显示咽鼓管各段;图⑤和图⑥为另1个体两侧颞骨的薄层CT图像,显示咽鼓管骨段及其毗邻关系。
HRCT和薄层CT颅底扫描是观察咽鼓管唯一可行的方法。熟悉咽鼓管的解剖位置和主要毗邻关系是识别咽鼓管的基础。
咽鼓管骨段的解剖毗邻关系:咽鼓管的骨段是CT观察的重点,其解剖毗邻又是我们准确观察咽鼓管的基础。咽鼓管位于鼓室底部的前方,自后外向前内走行于蝶骨大翼和岩锥之间,为中颅窝后壁的解剖结构。其上方和外侧与之伴行的是鼓膜张肌管,内侧紧邻颈内动脉管,这三者呈平行关系,成为识别咽鼓管的关键。往前,咽鼓管进入颅底下方和鼻咽后方的软组织内,为咽鼓管的软骨段;向后,咽鼓管的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方的底部。
咽鼓管各段的表现
a.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侧壁的咽鼓管隐窝处,呈三角形,开口处大,向内逐渐收紧。咽鼓管口的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也呈三角形(见图①中1);
b.咽鼓管软骨段:在软组织内,管壁无支撑力,故通常为关闭状态,偶尔可见其内充气呈线条样阴影(见图②中2);
C.咽鼓管骨段:是唯一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到的部分,位于鼓膜张肌管与颈内动脉管之间,管腔比较细,形态笔直固定,容易识别。
咽鼓管CT/MRI观察小结
1.CT/MRI 建议观察平面
①HRCT横断面图像可全面观察骨性咽鼓管及其鼓室口和咽口。
②横断面图像结合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图像可观察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和位置,也可以了解咽鼓管骨部的详细解剖细节和毗邻关系。
2.CT/MRI 观察要点提示
骨性咽鼓管和咽口应该成为CT/MRI观察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