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18 6 月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缺血灶以及脑 白质病变,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神经影像每天都会面对的,贵科室如何对四者进行鉴别?精准诊断,就要规范,如何规范,我希望用这样一个主题,能够引起各位同仁的参与,把每个人的经验在这分享。别人给我一个苹果,我给别人一个苹果,我们各自还是一个苹果,我给别人一 个idea,别人 给我一个idea,我们各自就有两个idea。

深部白质缺血灶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右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脑白质脱髓鞘病变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双侧前连合血管周围间隙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小的梗死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血管周围间隙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VRS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 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 VRS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 。在大脑半球,VRS是由单层软膜构成,在纹状体动脉周围是由双层软膜构成。

只有当VRS扩大到一定程度(直径>0.66mm)后,MRI才能显示。

一般认为,直径<2mm的VRS属正常解剖结构,见于各个年龄组的健康人。20岁以下组出现率23%,21-40岁组出现率33%,41-60岁组出现率28%,61-80岁组出现率33%,超过80岁者出现率18%。

VRS常见于前穿质,纹状体下1/3,前连合周围,半球白质,外囊,岛叶下皮层,中脑,不在皮层。边界光滑锐利,圆形、线形,与穿通动脉的行径相一致,在T1WI、T2WI和FLAIR与脑脊液信号相同。

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是脑小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是临床神经影像学的一个概念,是影像学上表现为脑白质疏松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脑白质疏松于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学者Hachinski等首次提出,主要指脑室周围或半卵圆中心区白质斑点样或斑片样改变,头颅CT显示低密度影,头颅MRI T1WI像显示等或低信号,T2WI和FIAIR像为高信号。

脑白质病变分级:脑室周围病变包括 0 级(正常)、1 级(病灶呈斑点状)、2 级(病灶开始融合)和 3 级(大片融合病灶)。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缺血灶以及脑白质病变该如何规范?

希望我搜集的资料能够让大家有点收获,也欢迎各位同仁能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把以上各种病变从更深层次加以鉴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