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征象系列】黑靶征和白靶征

25 5 月

【影像征象系列】黑靶征和白靶征

【黑靶征、白靶征】

脑猪囊尾蚴病MR平扫大多表现为小圆形囊性病灶,大小为4-6mm,长T1、长T2信号,部分病灶在T1WI序列黑色低信号内见到点状高信号,即黑靶征;在T2WI序列白色高信号内见到点状低信号,即白靶征。猪囊尾蚴存活期和退变死亡期,T1WI序列其头节表现为点状中高信号,T2WI序列比脑脊液信号低。

【讨论】

猪囊尾蚴病是最常见、传播最广的寄生虫病,60-90%的猪囊尾蚴病可出现脑猪囊尾蚴病,其幼虫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排放的虫卵卵壳在胃内被胃酸溶解,幼虫进入肠壁,经血行播散至全身,进入脑内引起脑猪囊尾蚴病。

该病自感染到出现症状,数月至30余年不等,平均约4年。按发生的部位和时期将其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以脑实质型多见。

脑猪囊尾蚴病的影像表现与其所在时期有关,结合国内外文献,可分为4期:

1、活虫期:猪囊尾蚴在脑内被脑组织形成的包囊包绕,活猪囊尾蚴有完整的囊壁,囊内异体蛋白不能释放到周围脑实质中,脑组织无实质性反应。MR表现为类圆形的光滑薄壁小囊,信号与脑脊液相似,少见病灶周围水肿或病灶增强,常见壁结节,呈黑靶征和白靶征,代表成活的猪囊尾蚴头节,此期一旦发现头节,就能确诊此病。头节较小时,应用FLAIR序列,显示头节的概率为97%,同时增强后头节出现强化。

2、退变死亡期:猪囊尾蚴囊壁组织坏死破裂,囊内异体蛋白进入脑组织,引起周围脑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及水肿,之后囊壁逐渐增厚,壁内外膜之间出现大量富含蛋白的浑浊液,逐渐固定呈胶状物,减慢或阻止虫体分解产物的释放,周围水肿减轻、消失。MR表现为病灶周边水肿,囊腔扩大,囊壁均匀增厚,头节存在,但较小、模糊,增强后囊壁和头节强化。

3、非活动期:猪囊尾蚴死亡后机化、钙化,此时宿主对异体蛋白的反应已经消失,CT平扫为等密度囊性病变,并有高密度钙化头节,周围仍可见轻度水肿,囊壁增强,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呈结节状或微环状强化。

4、混杂期:CT表现为小的钙化结节,无占位效应,通常无强化。由于脑猪囊尾蚴病反复感染发作,同一患者常具有几个时期的多个病灶,表现复杂。

头节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其显示主要在活虫期和退变死亡期,黑、白靶征是脑猪囊尾蚴病较特异的征象,但MR显示钙化不敏感,所以对于较晚期病例,需结合CT诊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