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韧带样纤维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腹壁外型和腹壁型,腹壁韧带样纤维瘤起源于筋膜或肌腱膜,发病高峰年龄为25〜40岁,主要表现为腹壁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肿块较硬,边界不清,肿瘤的侵袭性较强,术后易复发,但不发生转移。不同部位的韧带样纤维瘤影像学表现亦有所不同,腹壁韧带样纤维瘤CT主要表现为肌肉内占位性病变,平扫与增强多呈均匀的等密度,但也可因成分不同而表现为低、等、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强化的程度亦各不相同。此病例的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及CT表 现基本符合该病。
2.淋巴瘤肌肉淋巴瘤多为浸润性生长,密度相对均匀,境界不清,但也可境界清晰(见本书第2 章病例53,胸壁淋巴瘤)。病变边缘常可见增粗的肌纤维,与韧带样纤维瘤和韧带样纤维瘤病极容易混淆。但淋巴瘤一般为等密度或等信号表现,增强后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不及韧带样纤维瘤。本例为短期内渐进性增大,淋巴瘤不能完全除外。
3.孤立性纤维瘤一般发生于胸腔、腹盆腔,少数发生于四肢、头颈,腹壁罕见。其特点是境界清晰,有包膜,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强化差异较大,但大多数呈中等强化。本例除了部位不符外,其他的影像表现尚支持该病的诊断。
4.腹壁脓肿典型的CT表现为病灶中间为囊状低密度的坏死区,边缘为厚壁,其内可见分隔,病灶周围有渗出改变,增强后厚壁及分隔强化。但当感染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呈低密度,与其他病变比较难鉴别,特别是临床上无典型的感染病史,查体亦无红、肿、热、痛等体征时。但本例病程长达3个月,临床上无明显感染迹象,病灶与腹壁脂肪境界尚清晰,故不考虑。
影像诊断:左下腹壁占位性病变,考虑:①韧带样纤维瘤;②孤立性纤维瘤;③淋巴瘤。
病理诊断:韧带样纤维瘤。
值得注意的是,韧带样纤维瘤虽属良性纤维增生性病变,但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术后复发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