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0岁。左膝疼痛2月。
术中所见:左股骨内髁稍膨大,内有一囊腔约7x7x6cm,囊内为鲜血样液体,无分房。囊腔壁有一薄层软组织覆盖。
病理诊断:(左股骨内髁)镜下病变结合影像学检查,符合动脉瘤样骨囊肿。
稳定期:多呈典型的膨胀性分房样改变,并可有不规则的钙化斑点。
分型: 根据不同部位分为中心型、偏心型、骨旁型
中心型:溶骨性囊样透亮区,气球样,囊内含有粗或细的骨小梁,外观呈蜂窝状或皂泡状,沿骨的纵轴或横向发展。
偏心型:骨干一侧,囊样透亮区,完整或不完整骨壳,囊内含有或粗或细的分隔,呈肥皂泡样外观,与骨纵轴一致。
骨旁型:位于骨外,被完整或断续的极薄的骨壳包绕,局部皮质受压呈浅盆状凹陷,但不达髓腔。
MRI: 病变呈边缘清楚的膨胀性分叶状改变,边缘在T1WI,T2WI均为完整或不完整低信号环,病灶内亦可见同样低信号的间隔,内可见液—液平,T1WI上液—液平面上下的液体内均可见到高信号,T2WI上层为高信号,下层为低信号。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多发生于30岁以下,下肢长骨多见,起于干骺端,病变绝大多数开始于骨髓腔,骨皮质多无变薄,病变呈蜂窝状,蜂房间隔硬化致密,骨膜下多无新生骨,肿瘤外周轮廓多呈不规则波浪状,附近无软组织内肿块。
孤立性骨囊肿:位于干骺端中心和骨干的ABC需要与单纯骨囊肿鉴别,单纯性骨囊肿膨胀不如ABC明显,可逐渐向骨干侧发展,CT上病变内密度均匀,CT值较ABC低,一般无液一液平,合并骨折时常可见“骨片陷落征”,两者病变较难鉴别。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病灶内部常含有出血、坏死囊腔,与ABC相比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囊腔周围或囊腔之间可见厚层(>2mm)或结节样肉瘤组织,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