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纤维肉瘤多见于25〜45岁成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以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为好发部位。影像表现多呈溶骨性、虫蚀样破坏,一般无骨膜反应,无反应性骨硬化,常有局部软组织肿块。但无特异性征象。有学者指出,发生于膝关节附近的类似上述改变的病灶,需要考虑纤维肉瘤的可能。
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即恶纤组,软组织内多见,原发于骨少见。可发生于全身骨骼,但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多见,膝关节是最好发部位。其影像及病理表现与纤维肉瘤相似。有文献认为,当恶纤组病灶局限于骨内时,可无明显软组织改变或仅软组织肿胀,但当病变突破骨皮质时,常伴明显软组织肿块。此点虽与本例不符,但根据其部位、形态等特点,不能排除此病。
4.骨淋巴瘤多见于30〜50岁患者,男性多见。好发于脊柱,尤其是胸腰段椎体,其次如股骨、肩胛骨、骨盆等,以具有丰富松质骨且有红骨髓和淋巴系统的骨好发。X线表现为溶骨性或虫蚀样骨破坏、软组织肿块,范围较广泛,可累及多骨。
5. 恶性巨细胞瘤股骨远端是其好发部位,多数为偏心性生长,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亦相符。但本病例未见巨细胞瘤病灶的多房样改变,边缘梁状假分隔特征及病变与骨干正常骨交界处筛孔样征象,病灶的膨胀性生长特点也不明显。故可除外此病。
影像诊断:右侧股骨外侧髁溶骨性破坏,考虑纤维类恶性肿瘤(纤维肉瘤或恶纤组)可能。
本例术前的定位及大方向的定性诊断与手术、病理所见基本相符。但术前很难做到具体病种的准确定性。文献指出,无论是影像还是病理,纤维肉瘤与MFH本身易相互混淆。这两类肿瘤均是少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均无特异性影像征象,定性主要依赖病理、免疫组化,同时仍需要结合临床和影像资料。
Feidman等曾认为,“MFH的特性就是骨破坏附近合并巨大软组织肿块”。但本例却例外,虽然肿瘤已破坏并突破骨皮质,但并未见明显软组织肿胀或肿块改变。此点是术前影像诊断不太支持MFH的主要依据之一,亦是本例不能准确定性的难点之处(另一例骨MFH,男性,55岁,也无明显骨外软组织肿块,见图H〜K)。此外需注意的是,MFH的好发年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20〜30岁和50〜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