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前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CT影像表现详解

15 8 月
病史
病史:青年男性,既往体健,最近出现身体不适来诊。
图像
【病例】前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CT影像表现详解
【病例】前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CT影像表现详解

【病例】前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CT影像表现详解

【病例】前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CT影像表现详解

【病例】前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CT影像表现详解

影像表现
胸片示前纵隔巨大肿块影,CT增强上表现为一软组织肿块,包绕纵隔血管并压迫上腔静脉。肝左叶见一富血供病变,其直接与静脉侧支相连,此病变与上腔静脉闭塞有关。
PS:

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解释:上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在肝左叶可见富血供的“假性病变”,可见与腹壁下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循环并穿过肝实质。

最终结果:前纵隔生殖细胞瘤。

概述

原发于性腺外的生殖细胞瘤较为少见, 多原发于纵隔、腹膜后、骶尾部、松果体等部位,包括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纵隔原发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仅占所有生殖细胞肿瘤的 1 %-5 %, 其发病率在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居首, 但需除外性腺生殖细胞瘤转移。目前认为其是在胚胎发育时, 生殖细胞沿尿生殖嵴下降过程中迷失于身体中线部位,从而发生与性腺形态相似的生殖细胞肿瘤。该病的临床症状无特殊 ,肿瘤的位置、性质、毗邻器官的受压程度等对其症状有较大影响。其症状多为肿瘤侵犯压迫纵隔内器官产生如胸痛、呼吸 困难、咳嗽、咯血等;其他还有发热、体重下降, 声音嘶哑或Horner 综合征、吞咽困难等, 并且有可能出现上腔静脉阻滞综合征。

影像表现

1)多发生在前纵隔,可沿大血管间隙向四周呈程润性生长,累及中上纵隔

2)形态不规则,表明恶性肿瘤向四周浸润生长的特性

3)纵隔胸膜易受肿瘤侵袭,导致纵隔胸膜呈“波浪状”、“锯齿样”、“小结节样”改变,并可伴胸腔积液

4)体积均较大.向四周浸润生长

5)所导致的大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及上腔静脉综合征是其非特异性间接征象。

鉴别诊断

①侵袭性胸腺瘤:多为体积大、边缘呈分叶状、轮廓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内部有片状坏死区,可伴形态不一的钙化,其与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可有相同CT表现,故二者鉴别困难.但胸腺瘤可伴类肿瘤综合征表现,一般发生年龄较大

②胸腺癌:常发生于40~60岁““,CT也表现为大的、轮廓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呈均匀强化.肿块内部可有低密度坏死区。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较多见,也可出现胸膜种植转移,往往在发现病变时已经远处转移到肺、肾上腺、肝脏等

③淋巴瘤: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最常累及前及中纵隔血管周围和气管旁淋巴结,通常可连续播散到邻近组织淋巴结。

肝脏富血供病变
1富血供转移瘤 

 肝转移癌的CT表现因原发癌及病理组织类型不同而异。平扫时:显示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肿瘤结节,也可为单发结节。多在低密度内存在更低密度区域,从而显示为同心圆状或等高线状双重轮廓为其特征。 增强扫描:肿瘤境界清楚,边缘部分可增强而密度增高。

 

1cm大小转移癌可出现类似环状增强的表现。平滑肌肉瘤、软骨肉瘤、类癌、肾癌、胰岛素瘤、甲状腺癌等的肝转移癌血供丰富,动脉期及门脉期可见明显肿瘤增强征象。有时候与肝细胞癌难以鉴别,但其总体以环状增强为主要特征,再结合临床诊断很重要。

2FNH  

CT诊断要点:
平扫:呈均质的等密度或轻度低密度肿块影,少数呈等密度。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呈高密度。14%~44%的肿瘤中心可见星状未强化的低密度纤维瘢痕组织。
门脉期:动态扫描有时可见离心性增强。中央疤痕门脉期均匀强化,呈高密度或低密度(中央疤痕强化延迟),延迟期呈高密度(因所含的粘液瘤样间质内对比剂洗脱延迟)。

3肝腺瘤   

CT诊断要点:平扫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高或者等密度,延时期为低密度。少部分病例始终不强化,表现为低密度灶。

4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CT表现 
1.平扫:肿瘤一般呈低密度,少数呈等密度。
2.动脉期:肝癌血供丰富,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小肝癌常为均一增强浓染,大肝癌由于内部形成分隔,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成不均匀增强效果,其差别较大。
3.门脉期: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4.延时扫描为低密度。

上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侧支循环CT征象

上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侧支循环在胸部 CT 检查中主要有 4 种 途径::奇静脉半奇静脉途径、胸廓内静脉及胸腹浅静 脉丛途径、椎静脉丛途径、纵隔静脉及食管隔静脉丛。 通过这些交通静脉可将上腔静脉系的血液引流入下腔静脉或注入左心房 ,从而减轻上腔静脉系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CT像上不应该显示上腔静脉小的属支。上腔静脉阻塞出现后因腔内压力增高或逆流, 上腔静脉的属支显影,即出现侧支循环征象。

肝局灶异常强化的发生率很低, 较多情况下发生在累及奇静脉注入心房段的病例中。肝局灶异常强化表现为横轴面 C T 上肝脏 Ⅳ段和/或肝裸区大小不一的结节状或斑片状明显强化区 ,与肿瘤类病变相似 , 动脉期薄层CT最大密度投影上显示纡曲扩张的侧支静脉与异常明显强化区相连。正确认识肝脏局灶异常强化有助于 与肝脏肿瘤类的病变相鉴别 ,对临床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肝局灶异常强化多由2条静脉侧支循环通路引起;一是上腹部浅静脉经潜在残留的脐静脉流向左肝门静脉, 或经脐旁静脉穿过镰状韧带与残留的脐静脉相通, 流向左肝门静脉或直接入肝,可引起肝脏第Ⅳ段前份的异常强化;二是膈肌侧支循环,经肝被膜下静脉流向肝裸区或肝静脉 ,可导致肝裸区和肝左叶异常强化灶。也有人认为经肝的侧支循环或心包膈静脉与右膈下静脉的分支 , 可导致肝方叶的异常强化出现 。

【参考文献】

1、赵振宇,戈伟.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1例报告[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3:415-416.

2、许淑花,张斌,赵德利,张金玲. 上腔静脉综合征侧支循环形成的少见CT征象[J]. 放射学实践,2011,08:828-83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