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痛风发病率逐渐增多,呈现年轻化趋势。常规 影像学检查对痛风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近来出现的双能量痛风成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应注意识别常见伪影,避免假阳性情况。
定义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种疾病。典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最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晚期出现关节畸形和痛风石形成。
诊断
痛风诊断的金标准是从受累关节滑液中或痛风石中通过偏振光显微镜找到特征性的单水尿酸钠结晶,但穿刺抽吸滑液为有创检查,且有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有时滑液结晶数量少、穿刺部位难以达到或技术水平不足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和超声等,但对痛风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X线、常规CT仅能显示关节结构的改变,而首发及早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多数长期痛风患者只有软组织结节,不影响正常骨结构或关节周围密度以及关节间隙;
超声视野较小,操作者依赖性强,仅适用于四肢关节的检查,MRI对痛风石的显示特异性的不高,检查时间长且费用较高,B超及MRI不是特异性的诊断。
近些年开发的双能量CT基于物质分离的原理,采用高低不同的管电压进行扫描,因为尿酸盐结晶存在不同的X线衰减特征,能够检测出体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其具有快速多关节成像、无创、定量、费用较低、可重复性高的有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其敏感性高,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识别可能存在的伪影,避免假阳性的出现。
成像原理
双能量 CT 成像是利用双源CT相互垂直的2个球管发出的两种不同能量(140Kv 和80Kv)的射线进行同步螺旋扫描,通过探测器接受后对不同能量下所采集的各种密度物质的衰减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成像方法。双能量后处理软件根据骨皮质和尿酸在不同能量下密度衰减差异,将两种物质以不同颜色标记出来。
典型病例
重建图像中白色所示为骨质结构,绿色所示为尿酸盐结晶,粉色所示为松质骨。双能量CT 重建图像可以多层面重建、容积再现等多种方法进行显示,能够将痛风石的位置、大小直观传达给医师与患者。此外,双能量CT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尤其适用于不典型部位(如中轴骨)的检查。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相关研究报道
Choi等使用双能量CT对20名临床诊断为痛风的患者进行扫描,所有患者均发现尿酸盐沉积,而10名患有其他关节炎的患者均未发现尿酸盐沉积,认为双能量CT可用于鉴别痛风与其他关节炎。
Glazebrook等为评估双能量CT检测痛风石的准确性,以1个月内的关节穿刺结果为金标准,两名影像科医生以双盲法评估双能量CT痛风石,结果显示双能量痛风成像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79–89%
Bongartz等人为研究双能量CT对痛风石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做了一项前瞻性研究,40例急性痛风患者和41例其他关节疾病患者纳入此项研究,以关节穿刺为标准,其中4例假阴性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症状时间小于6周,假阴性原因可能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太小而无法识别。
慢性痛风患者的痛风石的定量记录十分重要,有利于临床随访以防止关节损伤的形成,该体积定量方法的可重复操作性好,使得其成为评估痛风沉积量改变的理想手段。
通过追踪复查痛风结石的数量和体积对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监测意义,Bacani等报道1例难治性痛风患者在降尿酸治疗过程中,使用双能量CT检测尿酸盐沉积量,并测量其体积在治疗后减小了90%,因此,同时对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及疗程也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常见伪影分析
虽然双能量痛风石成像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并非所有CT 图像上编码的绿色伪彩均为真正的痛风石沉积,有报道指出部分伪彩可能是伪影,包括指(趾)甲伪影、皮肤伪影、亚毫米伪影、运动伪影及血管钙化伪影等,正确识别伪影减少诊断结果假阳性
指(趾)甲伪影
是临床最常见的伪影,表现为局限于指甲附近层状、结节状伪彩,这种伪影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指甲的角蛋白成分和尿酸盐结晶在双能量扫描下密度衰减的值接近所致。
皮肤伪影
这种伪影分布于足垫或趾垫处,尽管痛风石也可沉积在皮肤位置,但痛风石的典型形态是结节状、团状。而皮肤伪影多表现为薄层且局限在皮肤的绿色伪彩,可能原因是这些部位存在大量较厚的皮肤。
亚毫米伪影
常表现为点状的伪彩影。这种伪影多位于籽骨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局部噪声引起的。但如果多发的点状伪彩以一定解剖部位分布,如韧带,则需要考虑是痛风石的沉积。
金属伪影
射线硬化伪影所致
运动伪影
表现为条形的绿色伪彩影,如怀疑这种伪影,需仔细观察平扫图像
血管钙化伪影
较少见,血管钙化明显时需要考虑
总结:
1、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具有特异性及敏感性,有助于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及血尿酸水平正常的痛风患者。
2、双能量CT可准确地对痛风石进行定量,检测临床疗效,对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及疗程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3、双能量CT需正确识别伪影,避免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