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征(IHS )的影像学表现

12 8 月

低颅压综合征(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症状,侧卧位腰穿脑脊液(CSF)压力<70mmH2O的临床综合征,也称Schaltenbrand综合征。1938年Schaltenbrand首先报告了IHS。

IHS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IHS较少见,男女比约为1:2,多为青中年发病原发性。原发性IHS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生成减少;2、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亢进;3、潜在的脑脊液漏;4、脉络丛钙化等。

继发性IHS可出现于腰穿、脊髓造影和脊髓麻醉后;颅脑外伤、颅脑手术、腰神经根袖撕裂;脱水状态静脉输入高渗液体后;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精神药品中毒;脑膜脑炎;糖尿病性昏迷;头颅放射性治疗等。

临床表现

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具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即站立、坐位和活动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头痛一般位于额部、颞枕部,有时波及全头或向肩、颈部放射,多为钝痛。除头痛外,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力障碍、复视、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痴呆、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HIS的影像学表现

1、脑膜异常增强:硬脑膜连续性、均匀性增强是低颅压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

2、脑组织移位:主要发生在中线附近,通称为“下垂脑”。低颅压时由于脑脊液的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脑组织受重力作用使脑髓下垂,为本病的影像学特点,在头颅MRI正中矢状位表现为中脑导水管开口下移、小脑扁桃体下移、四脑室尖下移

3、硬膜下积液或血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可依据:

①典型的体位性头痛,立位时产生并加重,平卧位缓解

②侧卧位腰椎穿刺压力小于70mmH2O,腰椎穿刺测压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③头颅磁共振示硬脑膜弥漫性对称性增厚,异常强化为主要特征

④无腰椎穿刺、颅脑外伤、中毒、休克等继发病因。

鉴别诊断:

1、非特异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硬脑膜均匀或不均匀增厚,线状强化,很少合并硬膜下血肿或积液,无脑组织移位表现,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2、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鉴别:增强扫描硬脑膜无增厚及强化

3、Chiari畸形:无硬脑膜增厚或强化,可合并脊髓空洞或脑积水及颅底其他畸形

4、感染或炎性反应:脑膜感染可累及全脑膜包括侧裂池和脑干表面的软脑膜。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强化,呈局部平滑条带状或结节状,治疗后好转,有纤维化时强化持续存在。

治疗

本综合征预后良好,予体位治疗,去枕平卧,足高位,鼓励患者多饮水,大量静脉滴注0.45%-0.9%氯化钠液,蛛网膜下隙内注入生理氯化钠液(或加地塞米松),经上述治疗临床症状可缓解。另外,采用血管扩张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脊液分泌。

总之,MRI 检查平扫可显示硬膜下血肿或积液,脑组织下沉及移位情况,可见连续、均匀增厚的硬脑膜,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硬脑膜连续、均匀增厚并强化。目前公认MRI增强扫描是诊断低颅压综合征的主要检查方法。MRI结合临床病史诊断低颅压综合征可以取代有创检查方法,减少患者痛苦和负担,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原发性IHS患者

T1WI可见硬脑膜增厚,呈等信号,强化扫描可见连续性、均匀性强化,矢状位T1WI强化图像呈“下垂脑”表现。

图像
低颅压综合征(IHS )的影像学表现

低颅压综合征(IHS )的影像学表现

低颅压综合征(IHS )的影像学表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