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11 8 月

病史:女性,37岁,急性左侧胸痛发作来诊,因心动过速送入急救室。患者既往除轻度哮喘外再无其他疾病史。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CTA显示左肺下叶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白色箭头))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CTA显示左肺下叶肺动脉闭塞远端可见近胸膜下的楔形实变影。)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冠状位MIP最大密度投影显示左肺下叶肺动脉分支处充盈缺损(白色箭头))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平片能看到左肺下野边界模糊的楔形异常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侧位片上对病灶形态显示更佳。)

最终诊断:

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

总结:

一、定义:

肺栓塞(PE)是指肺的部分血供,因供应血管为来自栓塞的凝块所阻塞而中断的情况。常见的栓子是深静脉脱落的血栓。

广义的肺血栓病还包括由脓毒性、肿瘤、羊水、脂肪、空气等所致的栓塞。

肺栓塞后因血流阻断而引起肺组织坏死,称为肺梗死。

二、病因:

长期卧床不起或制动,妊娠或大手术后,心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组织损伤,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存在狼疮抗凝因子等。

、临床表现:

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喀血、低血压、心动过速、发热和胸膜磨擦音、休克、死亡等。

四、肺梗死与肺栓塞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肺梗死是指栓子阻塞肺动脉后,肺组织因肺动脉血流灌注和或肺静脉流出受损,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肺栓塞是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分支后所造成的病理过程,肺栓塞后可使肺实质发生坏死开成肺梗死,但是也可以只有肺栓塞而无肺梗死,仅有10-15%的肺栓塞产生肺梗死。

原因:肺组织供氧来自三个方面:肺动脉系统、支气管动脉系统、局部肺野的气道。当肺动脉完全栓塞后,只有支气管动脉和或气道受累时才形成肺梗死,在CT上才显示基底部为胸膜,尖端指向肺门的特征性的三角形或楔形影。

五、影像表现:

胸部X线:虽有异常表现,但缺乏特异性:区域性肺血管纹理稀疏、变细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的局部浸润影,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影,膈上外周楔形密实影(驼峰征),右下肺动脉增宽或截断征,右下肺动脉呈香肠和威斯特麦克征;小量胸腔积液。

1、无梗塞的急性肺栓塞:

*局部肺血流减少,检出率<7%。 *气腔实变(支气管动脉侧支循环出血)及线影,7-10天吸收。 *主或下肺动脉增粗。 *盘状肺不张。 2、有梗塞的急性肺栓塞

*病后12-24小时出现病灶,多位于下肺,楔状,尖指向肺门,无空气支气管征。

*早期边缘模糊,以后变得清楚;几周后才吸收,留有纤维。

*大于4cm者可出现空洞。50%有胸水。

CT增强检查CTA:是一种无创性、能为病人和医生都能接受的技术,特别在不能接受血管造影的病人中意义更大。并可指导治疗和评价治疗效果。

急性肺栓塞CT表现:

①部分性充盈缺损:中央或边缘性血管内低密度区,周围绕以多少不等的造影剂,边缘规则或不规则。

②完全性充盈缺损:血管内低密度区,占据全血管,周围无造影剂。

③轨道征:栓子浮动在管腔内,造影剂可从血管壁和栓子间通过。

④血管壁缺损:管壁周围低密度区。

特别注意:对于有栓子脱落条件的病人,临床表现起病急,剧烈胸痛、咯血,X线平片局限性肺纹理稀少或肺段实变阴影时,要考虑到此病;此外楔形或锥形是梗死的典型表现,宽基底面靠近胸膜,尖端指向肺门,密度一般较均匀,边缘清楚而光滑。

为方便理解,请看以下模式图: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小知识点:病变区域Hampton\’s hump 征”(驼峰征),在1940年由Hampton 和 Castleman 首次提出。X线主要表现为肺外周邻近胸膜的楔形磨玻璃样阴影,峰尖与肺动脉末梢部相连,为肺动脉末梢部梗塞所产生的肺梗塞,标志着肺栓塞远端的肺已发生梗死,可与肺炎阴影鉴别。见下图(黑色X代表病变区域):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左肺下叶肺栓塞合并肺梗死1例CT影像表现

(白箭代表充盈缺损区域的血栓;红箭代表楔形实变区,也就是所谓的驼峰征,代表此区域肺梗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