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胰腺真性嚢肿真性囊肿一般位于胰腺内,壁薄,单囊多见,有时囊内可有分隔,无壁结节,囊壁和分隔少有强化。多发者多伴有肝、肾、脾等多发囊肿。
2.胰腺假性嚢肿临床上多有胰腺炎、胆道结石、外伤等病史。假性囊肿在损伤性急性胰腺炎形成约需2周,而急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需4周左右。囊肿位于胰腺外或内,壁薄而均匀,无壁结节,无强化。当囊肿内出血、感染时,囊壁可增厚,可有轻中度强化。本例无胰腺炎及外伤病史。
3.胰腺嚢性肿瘤主要有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胰头颈部多见,微囊或多囊者(至少6个)多见,囊直径均小于2cm,囊壁及分隔厚薄均匀,无壁结节,增强后一般无强化,病灶中央日光放射状钙化是本病特征性征象。黏液性囊腺瘤单囊多见,也可多囊(少数大囊组成),囊直径大于2cm,轮廓光滑,浅分叶,局限性突出胰腺表面或被薄层胰腺组织包绕,分隔呈线样,囊壁厚度不均,良性者壁厚度常小于lcm,无壁结节或壁结节小;恶性者壁厚度常为1〜2cm,厚薄不均,可伴钙化,并见壁结节形成,囊壁和壁结节轻中度强化,血清CEA及囊液CEA、CA19-9可增高。
4.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为多房或葡萄串样囊性肿块,与扩张的胰管相通,囊性病灶内可见强化的乳头状小结节或肿块。
5.胰腺嚢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上皮来源肿瘤,多位于胰腺体尾部,呈类圆形,囊实性结构,边缘光整,多有2〜4mm厚的包膜,CT平扫实性部分和包膜呈等或低密度,有强化,且进行性强化,范围逐步增大,囊性部分不强化。
6.寄生虫性嚢肿多有牧区生活史,同时伴有肝或肺寄生虫病,CT表现为多囊和分隔,特点为大囊中间套小囊,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
7. 胰腺结核罕见,常为全身结核的一部分。CT表现为囊实性低密度混合影,边缘规则或不规则,壁薄,偶有钙化。临床及生化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影像诊断:胰尾部囊实性占位,黏液性囊腺瘤可能性大,恶性不除外。
病理诊断:胰腺囊肿,囊壁覆盖完整内皮。
回顾分析,本例影像学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的原因,在于将囊肿左后方软组织密度影误认为是囊壁上生长的结节,而事实上,术中和病理均未见囊壁结节存在,该影是受压推移、变形并与囊壁粘连的胰尾。有两种方法可尽量避免上述错误,一是行动态多期增强扫描,看其强化程度是否与胰腺同步;二是采用薄层容积扫描,多平面薄块滑动及三维重建技术对病变的细节精心观察,消除部分容积效应。仔细观察,本例所谓“壁结节”并不向腔内凸出,且大部分囊壁菲薄如纸,这正是真性囊肿的特点,而肿瘤性囊性病变的壁相对较厚。另外,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清酶学、肿瘤标志物、囊液酶学等,和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结合,有利于提高胰腺囊性病变的正确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