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患者男,24岁,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头痛, 头晕,无恶心呕吐,2天前头痛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数次,颅脑MR示“鞍区占位”。
【图像】
【影像表现】
MR平扫及增强示:
鞍区可见团块状等短T1等长T2异常信号,边界欠清,周围组织受压明显。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中线结构未见明显移位。注入GD-DTPA后病变呈边缘强化。
讨论:
你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
【手术病理】
(鞍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
免疫组化 :Olig-2 , GFAP ,CK – ,KI-67<1%,S-100 。 【最后诊断】
(鞍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
【讨论】
2007年WHO颁布的分类方法,少突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oligodendroglial tumours)属于神经上皮性肿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grade II)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oligodendroglioma,gradeⅢ) 。少突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占成人脑胶质瘤的33% ,是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之后,第二位的成人脑胶质瘤。相对于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而言,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过程较长,预后较好。
85%位于幕上,好发于额叶,表浅部位
发病高峰35——45岁,病程较长
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病人以长时间局灶性癫痫为首发症状,其他症状和体征以肿瘤的发生部位而定。
病理特征:
镜下肿瘤细胞呈蜂窝状,细胞大小、形态相似,排列均匀一致,细胞核呈规则球形,核周透明空泡环绕形成“煎蛋样”形态,间质少,间质内散布丰富的树杈样或鹿角样血管,常有钙化,常发生于肿瘤血管壁上,亦可发生于肿瘤内或瘤外组织。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数呈低密度,少数略高
钙化多见,典型者表现为弯曲条状钙化灶占肿瘤大部
囊变、出血少见
占位效应轻,无水肿或轻度水肿
增强大多数无强化,少数轻度强化
MRI
平扫长或等T1长T2
钙化在T1/T2上均呈低信号
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瘤周水肿无或轻度,占位效应轻。
增强无或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平扫很难鉴别,增强明显。MR可见血管留空效应?钙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常发生于颞叶,囊变多见。
节细胞瘤:常发生于颞叶,囊变、钙化常见。
脑膜瘤
室管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