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畸胎类瘤好发于幕上中线区,脑实质内罕见。其信号以短乃信号为主,典型者囊内出现脂-液平面、钙化等征象(即畸胎瘤),亦可呈纯囊性或以囊性为主(即皮样囊肿),增强后通常为无或轻度强化。有时呈中等或明显强化。上述特点大部分与本例相符。故首先考虑皮样囊肿。
2.胆脂瘤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及鞍旁,罕见于脑实质内。一般偏中线发生。其信号多为较为均匀的类似脑脊液的信号,但DWI上则呈高信号。边缘多呈分叶状,并有“钻缝隙”的特点。瘤周多无水肿,增强后亦无强化(除非继发感染或恶变)。本例除发生部位、信号不均这两点外,其余均符合胆脂瘤的影像表现。
3.嚢性股质瘤或特殊感染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为大脑浅表部位的带壁结节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多无强化,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颞叶最常见,其形态同上,增强后可无强化或明显强化。脑内包虫囊肿有疫区生活或接触史,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的大脑半球内,常表现为单发的、较大的球形囊肿(直径常为4〜1Ocm),大囊内有多个小囊为其特征,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脑脓肿的MRI平扫和DWI表现与表皮样囊肿相似,但脑脓肿常有不同程度的灶周水肿和囊壁强化表现。
影像诊断:脑实质内囊实性占位,考虑:①皮样囊肿;②胆脂瘤。
病理诊断:(左额颞叶内)胆脂瘤。
回顾性分析,对瘤内的混杂信号没作出很好的解释是第一诊断误判的主要原因,尽管影像诊断已相当接近病理诊断了。本例病灶中所谓的絮状的实性部分其实是非定形的内容物(碎屑沉积、角化物),有文献认为,在MRI上常表现为絮状、漩涡状或卷发状,此为胆脂瘤的特征表现之一。这种卷发状的改变,可能与胆脂瘤内的鳞状上皮不断脱屑、角化相关。而这种混杂物恰与畸胎瘤内常见的混杂物相似。加之,胆脂瘤多发生于桥小脑角区及鞍旁,多以相对均匀的脑脊液信号为主。因此,将第一诊断偏向了皮样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