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肝内含脂病变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由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等三种成分组成,典型的影像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央见低密度的脂肪。由于三种成分构成比例不同,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但其强化方式有一定特征: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仍呈高或等密度,强化高峰较迟。瘤内脂肪成分也见强化。本例除静脉期密度稍低外,其余与之相似。
2.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常发生于肝硬化的基础上。分化较好的小肝细胞肝癌(<1.5cm)病理上常有弥漫性脂肪变性,CT平扫肿瘤密度可较低,但能在CT上显示成熟脂肪密度者很少见,只有少数较大者偶尔在CT上发现小斑点、片状脂肪影。伴脂肪变性的肝细胞肝癌增强扫描仍多呈“快进快出”改变,瘤内脂肪成分一般不强化。虽然本例肿块在静脉期仍有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肝密度,符合“快进快出”,故不能除外本病。 3.肾上腺剩余肿瘤罕见,起源于异位的肾上腺皮质细胞,病理上由柱状或立方形透明细胞构成, 脂肪成分是其特征。影像典型表现为肝被膜下、含脂肪成分、富血供(肝动脉供血)、体积较小(一般<7mm)的肿块。本例体积较大,位置较深,故不考虑此病。 4.肝腺瘤常含有脂肪,但仅有7%为肉眼可见的脂肪。常发生于青壮年,一般有包膜且易出血,CT增强动脉期多数全瘤显著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平衡期主要表现为等密度,包膜常常延迟强化。 影像诊断:肝右叶性病变,考虑①血管平滑肌脂肪瘤;②肝细胞癌。
病理诊断:原发性透明细胞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CCL)。
PCCCL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目前国内外均未见专门报道。从一些个例报道来看,大多有包膜形成,较少侵犯血管。CT平扫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也低于普通肝细胞癌的常见密度。MRI平扫T1WI 病灶主体几乎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周围有一宽窄不一的低信号环,PDWI与T2WI示病灶信号明显增高,且与肝实质的信号对比度随回波时间延长而逐渐递增,此点与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征类似,而不同于常见的肝癌信号。由于癌细胞富含脂质,瘤组织密度可较低,偶可见成熟脂肪密度或信号。其强化模式也不甚典型,CT上的强化以病灶的中心区为主,而MRI上则为均匀的中度强化,此种强化形式既不符合血管瘤也不符合常见肝癌的强化模式。
回顾分析,本例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同时瘤内含有脂肪组织,前者与肝细胞肝癌相符,后者则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似。复习文献,笔者认为,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血流动力学状态在肿瘤定性诊断 中的作用可能较其他征象更大。只是PCCCL罕见,其病理和影像特点有待于积累病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