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6岁;临床症状: 月经紊乱,不孕不育,体重偏胖
垂体外形未见明显增大,垂体柄居中,垂体内可见直径约3.6mm的长T1短T2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诊断: 垂体微腺瘤
脑垂体位于鞍内,腺体形状似卵圆形,重600~700mg,正常体积约1100mm3。垂体腺通常分为两部分: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者还包括漏斗和垂体柄部分。
正中隆凸为漏斗后下部的隆起,是下丘脑与腺垂体间血管联系的重要部位。垂体的上方以床突间硬膜一鞍隔与颅腔隔开,鞍隔中央有一大小不等的小孔,通常为2-3mm,垂体柄经此孔与下丘脑相连。环绕垂体柄的蛛网膜大多不进入鞍内。
临床上,将直径≤10mm的垂体瘤称为垂体微腺瘤,大多通过影像学(CT或MRI)确定诊断。有些垂体微腺瘤是因其它原因行头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病人无任何垂体瘤的临床症状,垂体内分泌学检查也完全正常。
垂体瘤功能分类与症状
1、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多数为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
2、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巨人症(发生在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患者)、面容改变、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码增加)、多汗、骨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手足指(趾)软组织及关节的肿胀、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冠心病以及甲状腺、结肠的肿瘤等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纹)。
4、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垂体微腺瘤
1、手术;2、药物;3、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