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脑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或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主诉严重感染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视物变形、幻觉精神异常、痴呆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颈强直,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耳鸣、共济失调面神经麻痹等预后较差。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
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截瘫者。
2.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内外各处,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寄生于视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视网膜剥离、失明;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感觉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内包块结节。囊尾蚴眼内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眼压增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等。检眼镜、裂隙灯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周围有红晕光环,可见虫体蠕动。
3.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节肿块,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节与皮肤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行消失。肌肉内结节可引起肌肉肿胀,个别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无力。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囊虫结节的数目可自1~2个至数百、数千个不等,以头部、躯干部较多,四肢较少。皮下结节可自由移动。与皮肤组织不粘连、无痛痒,也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沉着。结节可陆续分批出现,亦可渐渐自动消失,个别患者可出现假性肌肥大。
诊断:
①有囊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虫卵。
②出现癫痫、颅内高压、精神障碍三大症状,或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皮下结节。
③免疫学检查: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者有助诊断。
④X线检查:约患病后10年左右才能出现囊虫病钙化像。肌肉钙化影常见,大多为卵圆形,平均长1.2cm_宽0.3cm。阳性率达70%左右,颅内囊虫钙化影阳性率较低,约占10%。
⑤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可见囊尾蚴头节。
预后:
一般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若病程短,又不伴其他类型的囊虫病,且能坚持长期治疗者,治愈率高,预后较好。
皮下结节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风湿结节、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等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肿瘤、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