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45岁,左膝疼痛近10天,无明显外伤史,平素经常锻炼跑步,冬季天冷中断没跑,近半月开始跑步6-7km/天。X线检查,左膝关节诸骨未见明显异常。
MRI检查所见:
左胫骨上段内侧线样长T1信号,周围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周围软组织见水肿信号。
MRI意见:结合病史考虑疲劳性骨折。
治疗及预后:病人经休息、制动,一月后复查,病变区范围明显减小。符合疲劳性骨折诊断。
X线表现:左胫骨中段见横行裂隙,骨膜增生明显。
MRI表现:左胫骨中段见梭形长T1短T2信号骨膜增生及骨痂形成,其内见横行裂隙,与X线所见一致,周围软组织见不规则水肿信号。
结合X线及MRI所见:诊断考虑疲劳性骨折。
图5-X线
图6-T2WI
图7-T1WI
图8-轴位T2WI
讨论
与暴力引起的急性骨折不同,疲劳骨折是反复作用的阈下损伤累积的结果,常为不完全性骨折,特征为骨损伤和骨修复同时进行,发病初期往往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因而易被忽视,误诊率较高。应力骨折如不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随着病程延长和损伤程度的加重,会出现骨皮质断裂,发展为完全骨折。
疲劳骨折的X线及CT表现
CT 能更准确显示骨折线及骨膜增生、周围软组织肿胀,可帮助除外可疑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管状骨疲劳骨折早期均为直或不同程度弯曲的横形透亮线,邻近软组织明显肿胀;晚期骨内、外膜增生,局部密度增高,但仍可见骨折线痕迹;随着病程延长,局部骨痂堆积增多、骨膜反应更明显,长骨骨膜增生围绕骨干生长形成新的不完整的骨皮质轮廓,CT轴位呈现“双皮质征”。
肋骨应力骨折早期为局部骨质密度减低,骨折线显示不清,相应处见局限性软组织肿胀;晚期骨质增生硬化,衬托出骨折线。
疲劳骨折的MRI表现
综上,疲劳骨折的发病部位及不同病理阶段的影像学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点。X线对早期疲劳骨折敏感性差,多在临床出现症状后3-4周方可显示。CT可准确显示骨折线、骨内外膜增生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情况,可帮助除外可疑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但对早期松质骨骨折敏感性不及MRI。MRI对诊断疲劳骨折敏感,特别是对早期骨髓和软组织水肿显示比X线和CT检查早且清晰,常用于松质骨骨折急性期的检查,在X线检查难以诊断时,推荐尽早行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