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女 29岁
患者查体发现右乳占位。
【影像图像】
【影像学表现】
MR平扫及增强示:双乳表面皮肤光整,乳头无凹陷,皮下层次清晰,双乳腺体较丰富,右乳外上象限近胸壁处可见不规则样团状等T1异常信号,FS-T2WI呈高信号,DWI(b=800)示病灶呈略高信号,ADC图呈略低信号,边界不清,并沿导管浸润,范围约4.8×2.5×6.6 cm,双乳内见多发片状、结节样等T1略长T2异常信号。注入GD-DTPA后,上述病灶强化呈”平台”型。右侧胸骨后及腋窝见多发淋巴结影,较大者位于右侧腋窝,最大径约0.8 cm。
———-♀【病例讲堂】分割线♀———
小编留言:这些患者是别人的,但这些症状你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习才是前进的唯一路径,有思考才有进步哦!
【最终诊断】
(右乳)乳腺浸润性癌
【讨论】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WHO把乳腺癌分为3大类: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癌和特殊性癌。
1978年我国学者把乳腺癌分为4类:非浸润性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特殊型浸润性癌;特殊型为主的浸润性癌。
乳腺癌作CT检查,除可准确判断原发灶的大小、部位、数量外,还可了解癌肿对皮肤和胸壁的侵犯情况以及腋窝、胸骨旁和纵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对术前分期以及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CT表现:CT平扫多数癌肿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个别可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多为1-4 cm,边缘不光滑或部分光滑,呈分叶状,可见长短不一、分布不均的毛刺。瘤体密度一般都高于腺体密度,CT值平均为25-56 Hu。较大的癌肿、中央坏死液化后可显示为低密度。
肿块内出现从状或颗粒状钙化时,平扫可清楚显示,散在的沙粒样钙化显示率不高。
癌肿呈弥漫浸润者,显示为片状病灶或整个乳腺内大片状病灶,密度高于或略高于周围腺体,边界不清,无明显局灶性肿块,边缘可见长短不一的针芒状细条索影,周围正常导管腺体结构紊乱或消失。
累及皮肤者,可见皮肤增厚,轮廓不光整,呈橘皮样改变,皮下脂肪层模糊;累及胸壁者,可见乳腺后间隙消失,病灶与胸壁紧密相连;累及Cooper‘s韧带者,可见其增粗、扭曲、收缩,局部皮肤凹陷。乳晕后区癌肿还可见乳头回缩。
一般认为增强前后CT值最高到50Hu或更大,则诊断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更大;增强前、后的增高的CT值小于20Hu或更小,则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可能性更大。这与恶性肿瘤内血管比较丰富,肿瘤细胞的代谢比较旺盛有关。
据CHang报道,应用CT平扫和增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可达97%。一般可检查到直径为6-8 mm的癌肿。曾有报道CT诊断1例直径为2×2 mm的隐性乳腺癌。
根据下列征象可以提示乳腺癌的诊断:
CT平扫呈高密度肿块,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升高的CT值超过50 Hu;
MRI平扫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现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
肿块边界不光整,呈分叶状,可见长短不一的毛刺。
【鉴别诊断】
病人年龄超过40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作出诊断。当表现不典型时,则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纤维囊性病:当以导管腺体组织增生为主时,需与乳腺癌鉴别。
纤维囊性病的主要特点是:
多为双侧乳腺或单侧乳腺多发弥漫病灶;在T1、T2加权图像上其信号强度与正常乳腺实质相似,增强后呈弥漫性低到中度增强;扪诊呈结节感,无明显孤立肿块扪及。当形成结节状腺瘤样增生或合并纤维瘤瘤时,鉴别较困难,尤其对35岁以上女性,这时可行穿刺或活检。
纤维腺瘤具有下列特点:多见与青春期前后女性,40岁以后少见;形态学上呈边界光整的肿块,一般无分叶及毛刺;扪诊边界光滑,活动度大、质韧,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
下列几点有助于纤维腺瘤的诊断:CT平扫呈稍高密度,CT值常在10Hu左右、增强后CT值增高不超过40Hu;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或低信号,但增强后均呈不同程度强化。
一般认为,癌肿较纤维腺瘤强化更明显。但有时两者的密度和信号特征都比较相似,尤其是纤维腺瘤合并癌变或发生于纤维腺瘤内的癌,当以形态学及临床特征无法区别时,细针穿刺或手术活检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