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垂体腺瘤(图1) | 颅咽管瘤(图2) | 生殖细胞瘤(图3) | 脑膜瘤(图4) | 胶质瘤(图5) | 动脉瘤(图6) |
好发
年龄 |
25~60岁 | 儿童、青少年 | 儿童、青少年 | 40~60岁 | 20~40岁 | 30~40岁 |
好发
部位 |
鞍内,可向鞍上生长 | 多位于鞍上,可向鞍内生长 | 鞍上池、漏斗部近端 | 多位于鞍上,亦可累及鞍内 | 视交叉、垂体柄或第三脑室前部 | 鞍内或鞍旁 |
病灶
形态 |
圆形或类圆形,可见束腰征 | 类圆形或分叶状,多为囊性或囊实性 | 多为圆形、类圆形,较大者可分叶,大者如拳头 | 多为圆形或类圆形 | 多为不规则形或球形 | 圆形,光滑 |
钙化 | 少见 | 多见,壳样或斑点状 | 钙化少见 | 多见,沙粒样 | 少见,大片状 | 少见,位于边缘 |
垂体 | 消失 | 存在 | 存在 | 存在 | 存在 | 存在 |
邻近
骨质 |
蝶鞍扩大,鞍底骨质吸收或破坏 | 无蝶鞍扩大,部分出现受压吸收改变 | 无蝶鞍扩大,骨质多无变化 | 向鞍内生长时,可引起蝶鞍扩大,邻近骨质增生硬化 | 无蝶鞍扩大,骨质多无变化 | 无蝶鞍扩大,骨质多无变化 |
与鞍周结构关系 | 常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较大时可致第三脑室受压 | 易致第三脑室受压 | 可侵犯视交叉、下丘脑,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 可沿脑膜生长,可致第三脑室受压 | 多沿视路生长,累及视神经或生长至脚间池处 | 可压迫海绵窦,破裂时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
信号特征 | 长T1、长T2信号,可合并坏死、囊变、出血 | 囊性者多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者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 T1WI和T2WI可呈等信号,较大者呈长T1长T2信号 |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 | 多为长T1长T2信号 | 有流空信号 |
强化特点 | 明显,实质均匀强化 | 明显,边缘或实质强化 | 一般明显均匀强化 | 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 恶性时环状、花环样强化 | 多明显强化,瘤内有血栓时强化不均匀 |
备注 | — | — | 易通过脑脊液种植播散,对放疗极为敏感 | — | — | 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载瘤动脉可确定诊断 |
1垂体腺瘤伴卒中MRI表现
(A)冠状位T1WI
(B)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
(C)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2颅咽管瘤MRI表现
(A)矢状位T1WI
(B)轴位T2WI
(C)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
3生殖细胞瘤MRI表现
(A)矢状位T1WI
(B)轴位T2WI
(C)轴位T1WI增强扫描
4脑膜瘤MRI表现
(A)矢状位T1WI
(B)轴位T2WI
(C)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
5胶质瘤MRI表现
(A)冠状位T1WI
(B)冠状位T2WI
6动脉瘤MRI表现
(A)冠状位T1WI
(B)冠状位T2WI
(C)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D)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