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左肾嗜酸细胞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23 2 月

【临床资料】

女 64岁

主诉:查体发现左肾肿瘤1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在当地医院查体行“双肾B超”检查发现左肾肿块。自发病以来偶感左腰部胀痛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发热,无恶心呕吐。饮食、睡眠可,体重无明显减轻。

查体:腹平软,无胃肠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异常包块,无肝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影像图像】

【病例】左肾嗜酸细胞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病例】左肾嗜酸细胞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病例】左肾嗜酸细胞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病例】左肾嗜酸细胞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左肾下极背侧见类圆形长T1等T2异常信号,FS-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注入GD-DTPA后病变强化程度较肾脏低。CT病变呈软组织密度。

———-♀【病例讲堂】分割线♀———

小编留言:这些患者是别人的,但这些症状你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习才是前进的唯一路径,有思考才有进步哦!

【初步诊断】

嗜酸细胞瘤(RO)

【最终诊断】

(左肾肿瘤)嗜酸细胞瘤

【讨论】

影像表现

1.CT表现

RO由于起源于肾皮质,所以病变多位于肾皮层部,使肾轮廓局部隆起,肿瘤外形光滑整齐。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等密度或低密度灶,CT值25~48 HU。

包膜:类似肾细胞癌的假包膜,平扫由于是等密度,多不易发现;有时较厚,增强扫描可以显示,部分包膜内有粗大血管,故呈相对高密度影。

中央疤痕:早期曾将中央星状疤痕认为是肾嗜酸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后来发现嫌色细胞癌和少部分透明细胞癌也可有此特征。瘢痕可以是中心性的也可以是偏心性。一般认为瘢痕的形成是因为肿瘤生长缓慢并长期缺血所致,故瘤体越大越容易产生疤痕。

钙化:相对少见,可位于肿瘤的中心或周围。也有认为,不管钙化属于中心性还是偏心性,如果钙化发生于瘢痕的基础之上,要首先考虑良性肿瘤;如果钙化位于病变实质区,则应考虑恶性病变。

2.MR诊断

肿瘤于T1WI呈均匀等低信号或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上为较均质的高信号,增强方式和表现与其CT表现相似。中心疤痕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代表纤维化、硬化或钙化的疤痕组织。如果新形成的疤痕仍含有较多的水分,则在T2WI可呈为较高信号。

3.DSA诊断

国内DSA在RO中应用的报道较少,国外文献报道DSA检查时RO有特征性表现,动脉造影早期出现自周围至中央的血管放射状的聚集,即轮辐征;造影晚期肿瘤实质染色均匀,没有血管湖和大动静脉瘘;但在部分血管不丰富的RO上不易见到此征象。

4.其它

Lee等在核素扫描时发现,肾嗜酸性瘤与其他肾脏恶性肿瘤相比,对于放射性同位素123I有较强的亲和力,123I可局部聚集。

【鉴别诊断】

对于直径<3 cm的RO,首先要同小肾癌鉴别。对于直径≥3 cm的肾癌,多数平扫即可出现坏死、出血及囊变表现等特点,则较易与RO鉴别。 在MRI上小肾癌的信号非常复杂,乳头型肾癌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其中可有出血、坏死或含铁血黄素沉积,可资鉴别;非乳头型肾癌多表现为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另外,反相梯度回波序列可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的细胞内脂肪,能帮助与其它类型的肾癌鉴别。 肾脏嫌色细胞癌(CCRC)虽然属于肾癌的一种少见类型,但与RO无论从起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还是病理学特点上都有很多相似,早期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CCRC也可有瘢痕和钙化,但瘢痕较RO少见;增强后,其实质部分的强化多相对不均匀。 总之,按照严格的多期增强扫描方式,大多数直径<3 cm的RO可以与小肾癌鉴别;尽管部分直径≥3 cm的RO与CCRC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重叠,但综合分析其影像特征,可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性,对指导患者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