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17 2 月

1

病史

女,44岁,患者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间断性发作,与饮食无关,无恶心、呕吐,无腹胀,无黑便,无黄疸。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CT表现

状叶低密度灶,CT值约41HU,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内见囊变区无强化,可见由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分支供血;MRI示肝尾状叶病灶呈团块状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内见囊变区,DWI实性部分呈高信号。

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

小结

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瘤体较小者一般无症状;瘤体较大压迫邻近器官(肝及胃十二指肠)导致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腹痛等;肝内圆形、类圆形较均匀低密度病灶,境界较清楚,大于4cm的病灶中央多见裂隙状、星状、不规则状更低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呈“早出晚归征”;T1WI多为均匀低信号,T2WI多呈均匀高信号。随着T2WI回波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增加,称为“灯泡征”。动态扫描肿瘤边缘对比增强,逐渐向中心充填形成高信号肿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