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1岁,“发现右下颌无痛性肿物一月余”,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自觉肿物增大明显,轻度肿痛,行穿刺抽出血性清亮液体。触之似乒乓球样感。
造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多起源于牙源性上皮,多为良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偶尔会发生转移,少于l%为恶性肿瘤。造釉细胞瘤最常发生于颌骨,少数可发生于长骨。造釉细胞瘤可来源于造釉器、牙板或牙周组织中的残余上皮;也可来自口腔黏膜上皮基底细胞或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的衬里细胞。
造釉细胞瘤有6种组织病理学类型.即促结缔组织增生型、粒状细胞型、基底细胞型、网状型、滤泡型、棘状型,棘状型极少见。约1/3为网状型,1/3为滤泡型,其他如棘状型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促结缔织增生型占9%。
造釉细胞瘤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多于女。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生长而逐渐出现无痛性肿胀、颌面部畸形、牙齿松动、功能障碍。
造釉细胞瘤好发子下颌骨,下颌骨占(80%)比上颌骨(20%)多见,70%位于磨牙区和升支部。造釉细胞瘤也可以发生于长骨,极少数造釉细胞瘤发生于颅内,为成釉细胞型的颅咽管瘤.又称垂体造釉细胞瘤。
造釉细胞瘤的CT表现取决于肿瘤的类型。根据颌骨骨质破坏的特点分为单房型和多房型。
单房型肿瘤CT呈单房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肿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骨壳变薄、完整或不完整。部分囊壁可见短嵴状突起,内未见骨性分隔或骨嵴。
多房型肿瘤CT表现为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呈蜂窝状或皂泡状,骨壳变薄,完整或不完整,内可见条状骨隔影。
肿瘤最常发生于下颌磨牙区,在颌骨内向颌骨体或下颌支蔓延生长,位于上颌骨的肿瘤可突向鼻腔内及上颌窦内。肿瘤也局限于骨内、向颌骨颊侧或舌侧膨胀突出.文献报告造釉细胞瘤更倾向于向颌骨颊侧膨胀突出。
造釉细胞瘤可含牙或不含牙,所含的牙常多为未萌出的下颌第3磨牙。肿瘤对牙根呈锯齿状骨质吸收,造成邻牙脱落。
根据肿瘤的CT密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囊性型、实性型及囊实性混合型。囊性型肿瘤呈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囊壁强化,囊内未见强化。实性型及囊实性混合型肿瘤密度不均匀,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1、根尖囊肿:是起源于龋齿周围上皮细胞的炎症刺激增生。CT表现为以病变牙为中心的囊性肿物,边界清楚,囊腔为均匀低密度,囊壁菲薄,可有硬化边,增强扫描无强化。且根尖囊肿一般向唇侧膨胀为主,此与单囊型造釉细胞瘤有别,但是有时局限于骨内的造釉细胞瘤与根尖囊肿难以鉴别。
2、含牙囊肿:部分造釉细胞瘤亦可合并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其次为上颌尖牙区,CT表现为膨胀性囊性病变.囊腔内可见一个或多个牙;但是含牙囊肿囊内为低密度,没有实性成分,囊壁不强化。
3、角化囊肿:主要沿颌骨长轴生长。因肿瘤内含角蛋白成分而使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而造釉细胞瘤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角化囊肿可导致的邻近牙根压迫性吸收,但较少造成邻牙脱落,与造釉细胞瘤引起的锯齿状牙根吸收不同。造釉细胞瘤的侵袭性高于角化囊肿,造成周围骨质破坏的范围大于角化囊肿且易侵及周围软组织。
4、骨化性纤维瘤:CT密度取决于肿瘤内骨小梁与纤维组织成分比例,含纤维成分越多,肿瘤呈磨玻璃样.如果骨化或钙化组织所占比例多,则肿瘤内可见高密度骨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