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来源及编缉: | 病例来源: 广州军区武汉总院 杨昱恒 编辑: 何春祥 |
---|---|
病史资料: | .患者男,62岁,患者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活动后出现胸闷,气喘,呈现逐渐加重趋势,夜晚睡眠不能平卧. |
影像表现及分析: | 上中纵隔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与纵隔结构界线模糊,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延迟强化,病灶内见多发片状低强化灶,外缘见被压缩的肺胸膜组织,病灶呈浸润性生长,临近血管(腔静脉)受压移位且受浸犯,呈部分充盈缺损. |
鉴别诊断: | 1淋巴瘤 中上纵隔多见肿恶性肿瘤,病灶质地较软,推挤周围组织不会如此明显,且包绕血管生长而不浸犯血管为其特征. 2恶性胸腺瘤 大多发生在前纵隔或与前纵隔相连系,形态不规则,临床30%可伴发重症肌无力. 3恶性生殖细胞类肿瘤 发病年龄为其签别点之一,病灶会有或多或少的囊变. |
确诊依据: | [检查所见] 瘤细胞体积小,胞浆稀少,核浓染、裸核样,异型,呈巢团状、片状分布,坏死易见。 瘤细胞:SCLC、CD56(+);PCK、EMA(少数 );CK20(-)。 淋巴细胞:CD3(+),TdT(+/-)。Ki67(40~50%+)。 [印象] (右上纵隔)小细胞癌浸润(?侧)肺组织,送检(胸腺)组织未见癌浸润,(纵隔)淋巴结(03)未见癌转移。 |
疾病总结: | 病灶主体位于中上纵隔,外周见压缩肺胸膜组织,定位中上纵隔.病灶呈浸润性生长,周边组织界面消失,上腔静脉受浸犯,定性恶性.最后术后病理为纵隔型小细胞肺癌.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邻近纵隔生长,早期常侵入纵隔或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相融合,形成的肿块与原发性纵隔肿瘤或纵隔转移瘤极为相似,容易误诊。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由中央型或周围型起源的纵隔型肺癌,其共同特点是肿瘤紧贴纵隔胸膜生长或位于纵隔内,常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或被继发不张肺叶包裹,形态类似纵隔肿瘤。但与纵隔肿瘤仍有不同,癌肿因生长速度不均、浸润生长和瘤周间质反应病理改变等,使瘤-肺界面仍常有分叶和毛刺。肿瘤所造成的支气管狭窄或闭塞,肺内阻塞性改变,近胸膜侧,常可见到因胸膜增厚、皱缩所致的“兔耳征”、“尾巴征”以及肺门、纵隔淋巴转移、胸水等,实能反映出肺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影像学重要特征。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原发癌肿的位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特点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情况等,从而能显示肿瘤的全貌,有利 于肿瘤的起源、类型和分期诊断 |
【病例】纵隔型肺癌1例CT影像表现
7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