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14 11 月

病史:

患者 女性,32岁。发现右侧颌颈部肿块2年余。查体:右侧颌颈部可触及鸽子蛋大小肿块,质地较韧。实验室检查:(—)。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CT特点:

右侧颈部大血管旁见椭圆形异常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X–,增强肿块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血管,颈内外动脉受挤压移位分离,边界清晰。CTA见病灶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

【病例】颈动脉体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理:右侧颈动脉体瘤

讨论:

正常颈动脉体是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粉红色组织,平均大小约为6.0mm×4.0mm×2.0mm,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血液通过咽后和舌静脉回流。

颈动脉体瘤来源于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的化学感受器,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副神经节瘤,组织学包括两种细胞,一种为APUD细胞,另一种为类似许旺细胞的长形细胞,与腹部副神经节瘤不同,一般不分泌激素。女性多见,一般为单侧,约3%为双侧,且有少数肿瘤为恶性,可发生远处转移。临床一般表现为颈部肿块,缺乏特征性。

颈动脉体瘤有其特定的发病部位,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至颅底,可向任何方向发展,但因其下方有颈动脉鞘筋膜的限制,故向上生长较快。根据颈动脉体瘤的形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限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外鞘内;另一种为包裹型,较多见,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围绕颈动脉生长,并将血管包绕,但不影响血管的中膜及内膜。

后者常常引起颈动脉分叉扩大及包绕颈部大血管,易与大血管壁粘连,极大的增加了外科手术难度。术前的CTA检查能够非常好的掌握病灶及周围毗邻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大大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影像学特点

CT 平扫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软组织肿块,密度比较均匀,与肌肉密度鉴别不易,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钙化斑块,病灶边缘清楚,较大者其内密度可稍低,较小肿瘤多为类圆形,较大者多为椭圆形,沿颈内动脉生长。肿瘤局限于颈动脉鞘内且部分肿瘤有包膜,边界常常较光滑清晰。增强扫描肿块显著强化,动脉期最为明显,强化程度稍低于颈动脉血管。延迟扫描肿块CT 值下降迅速,同时可以清晰的分辨各组织间隙。 

CTA示:颈总动脉分叉呈不同程度的杯口状扩大。正常颈内、外动脉之间距多在0.5cm以下。通过图像处理,还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滋养血管。

鉴别诊断:

⑴神经鞘瘤:本病一般与神经关系密切,沿神经路径生长,神经鞘瘤虽血供丰富,但是强化程度不如颈动脉体瘤,强化峰值时间也晚于颈动脉体瘤,且一般不显示滋养血管。神经鞘瘤可以引起颈内、外静动脉分开,但是很少引起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

⑵Castleman病:巨淋巴增生多为肾形,钙化较多见。尽管强化明显,但是没有颈动脉体瘤显著,巨淋巴增生推移血管但不包绕。

⑶颈部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海绵状血窦构成,增强扫描多呈结节状强化,但平扫可见静脉石样钙化,此征多提示颈部血管瘤的诊断。

总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可以精确的显示病灶的部位、强化特征以及病灶和血管的关系,较好的反映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