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3 11 月

病史:

患者,男性、29岁。因右侧颌面部肿痛2个月来院就诊。

【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右下颌磨牙区多房膨胀性骨破坏,边缘清楚,分房大小相差较小,邻近牙根有移位,侵蚀。

 

【病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1例X线及CT影像表现

病理:造釉细胞瘤
讨论:

造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颌骨牙源性上皮来源肿瘤,约占该类肿瘤的80%。造釉细胞瘤为良性但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多形性肿瘤,其组织来源包括造釉器或牙板上皮、牙源性囊肿的上皮衬里、口腔黏膜上皮基底层。

大体解剖剖面多呈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囊腔可为多房型或单房型,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其中可见胆固醇结晶体,病灶内常见继发出血。囊壁厚且不规则,腔内壁有乳头状突起,外壁可见有穿出包膜的芽状突起。易发生临近骨质破坏,可穿破骨皮质造成周围软组织侵犯。组织学上,部分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具有潜在或低度恶性倾向。造釉细胞瘤术后易复发,复发率可高达55%~90%。

影像学特点

造釉细胞瘤好发于下颌骨,以下颌磨牙及升支区最常见。CT上造釉细胞瘤可为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病变,囊性部分可为多房或单房膨胀性改变,多房者占60%左右,其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间隔。

由于造釉细胞瘤的部分瘤细胞分化不良,导致不同区域肿瘤生长及囊液积聚速度不均,因此,无论单房型或多房型,其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波浪状。肿瘤周围骨质膨胀变薄,病变与周围骨质之间无或仅有轻微硬化边,肿瘤可穿破临近骨皮质形成皮下软组织肿块。上颌造釉细胞瘤常侵及鼻腔或上颌窦。

造釉细胞瘤可含牙或不含牙,所含的牙齿为未萌出的下颌第3磨牙。

MR特点

由于MRI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的特点,其在显示颌骨囊性病变、囊壁结构、囊内容物性质、病变侵袭范围等方面,优于传统X线和CT。尤其是对于早有细胞瘤软组织成分(如壁结节、软组织囊壁及乳头状突起等)的显示,是区别角化囊肿和其他囊肿的最特异征象。

鉴别诊断:

基于发病率与手术方式的需要,造釉细胞瘤主要需与牙源性角化囊肿及其他非角化囊肿鉴别。非角化囊肿(如含牙囊肿、根尖囊肿、残余囊肿、及面裂囊肿等)发病部位、内部结构及临床表现都具有一定特征性,鉴别不难。而造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肿在发病部位、病变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有一定相似,二者的鉴别是颌骨囊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重点和难点。

1.造釉细胞瘤侵袭性高于角化囊肿,周围骨质破坏的范围更大,且更易侵及周围软组织。

2. 造釉细胞瘤造成的牙根吸收多呈锯齿状或截断状,造成邻牙脱落者常见;角化囊肿的牙根吸收多呈斜面状,较少造成邻牙脱落。

3. 造釉细胞瘤多为囊实混合性,不规则厚壁,囊壁可见乳头状突起或壁结节;角化囊肿为纯囊性,均匀薄壁。

4. 多房造釉细胞瘤分房大小不一,房间隔常由软组织及少量骨性成分组成,且较厚;角化囊肿分房大小近似,房间隔纤细、完整、且较薄

5. 造釉细胞瘤囊性部分MR信号多呈长T1常T2,有时囊内出血可见短T1信号;角化囊肿的囊内容物因富含角化蛋白及固态胆固醇结晶,其T2信号明显低于造釉细胞瘤。此征象被认为是区别二者囊液性质的重要特征。

6. 增强扫描,造釉细胞瘤的囊壁、分隔、乳头状突起及壁结节均明显强化;角化囊肿的囊壁及分隔无强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