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左肱骨非骨化性纤维瘤一例影像诊断分析

18 2 月

病史临床:女,11岁,左上臂外伤后肿痛一周。查体:左上臂中上段肿胀、畸形,皮温高、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纵向叩击痛阳性。

影像图片:

【病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一例影像诊断分析

【病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一例影像诊断分析

以上四幅图分别为X线平片、MRI冠状T1WI 、冠状T2WI 及脂肪抑。

影像表现:左肱骨近中段见磨玻璃样病变,皮质菲薄轻度膨胀,病变区边缘轻度硬化。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呈不均匀高信号。周边软组织内可见带状异常高信号。

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病理确诊)。

镜下见纵横交错的梭形细胞,细胞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其间散在泡沫样细胞,并可见少量多核巨细胞,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局部可见骨组织。

鉴别诊断:1.骨囊肿 2. 骨巨细胞瘤

与骨巨细胞瘤鉴别:多发生在骨端,病变高度膨胀,典型者呈皂泡样。
与骨囊肿鉴别:后者于髓腔内呈中心性生长及对称性膨胀,病灶内透亮,范围一般较广泛。
CT表现似X线,但能更好地显示病灶结构及周围软组织变化。病灶密度近似肌肉,增强无明显强化。MRI呈等低信号,周围骨硬化呈更低信号。

讨论:非骨化性纤维瘤为一种起源于成熟的骨髓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无成骨倾向。故又称为非生骨性纤维瘤。本病多见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腓骨两端。早期一般无症状,多在外伤或骨折后检查时偶尔发现。

发病部位以下肢长骨最多见,主要位于膝关节周围。股骨远端干骺端最常见,其次为胫骨近端及远端干骺端,腓骨近端干骺端也常见,比较少见的部位还有股骨近端干骺端及上肢骨。单发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短骨及扁骨非常罕见。

非骨化性纤维瘤也可有多发病灶,可发生于同一骨的不同部位,也可发生在不同骨,这种称之为多发性非骨化性纤维瘤,其发病年龄与单发相似。多发病灶最常见于单下肢或双下肢,同时可累及骨盆骨。

病变多在干骺端,可随病情发展,病变可以逐渐向骨干移行,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骨膜下,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侵入髓腔,使整个干骺端或骨干均有病变。

影像诊断要点:

好发于长骨距离骺板3~4cm处,呈圆形、卵圆形或多囊性骨质破坏区,紧靠皮质下方生长,边缘锐利。病灶多与长骨长轴一致,病灶内有时可见残留骨嵴。骨皮质膨胀变薄,除非发生骨折,否则没有骨膜新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