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和正常MR表现
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平台中央的后下部,斜向前、上、内走行,止于髁间窝的前内侧面,长约32-38mm,主要功能为限制胫骨后移位。后交叉韧带也可划分为较粗大的外前束和较细小的内后束,但解剖和MR均难以区分。
MR矢状面是显示后交叉韧带的最佳方位,常可完整显示在单层矢状面上,或显示在连续的两层矢状面上。在膝伸直位扫描时,后交叉韧带呈轻度迂曲的束状低信号影,边界清晰,跨越于股骨髁间窝与胫骨平台之间,各部粗细较一致。在各序列上,后交叉韧带多呈均匀明显低信号影,但股骨端信号常可局限性轻度增高,其原因可能为局部粘液变性或魔角效应导致。在膝屈曲位扫描时,后交叉韧带可绷紧。
MR冠状面和横断面可辅助观察后交叉韧带。冠状面上,后交叉韧带表现为较宽的带状均匀低信号影,边缘清晰;横断面上,后交叉韧带表现为扁平椭圆形、半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影,边缘清晰,位于髁间窝区域。
二、后交叉韧带撕裂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约占所有膝关节损伤的5-20%。在膝关节屈曲时,胫骨近端前方受到强大外力为最常见的损伤机制,可见于落地伤或汽车档板伤。其次,极度过伸或过屈伤也可损伤后交叉韧带。约30%的后交叉韧带损伤为孤立性,其临床症状和体检均不典型,容易造成诊断延误;70%则同时合并有其他韧带、半月板或关节囊的损伤。
后交叉韧带撕裂最易发生于韧带中部(约68%),其次为近端(约19%)和远端(约13%)。后交叉韧带也较容易出现部分撕裂(约占47%),其次为完全撕裂(约占45%),撕脱骨折则相对少见(约占8%)。发生于中部和远端的慢性后交叉韧带撕裂,有很强的瘢痕修复能力。
MR诊断后交叉韧带撕裂比较容易,主要表现为形态异常和信号异常。形态异常主要为韧带连续性的中断(完全或部分),韧带的异常增粗或变薄;信号异常主要为裂口处和韧带残端的异常T2W高信号。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主要发生于胫骨附着部,骨折块多向前上方移位。
后交叉韧带撕裂可伴发骨挫伤、胫骨后移位、内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外后复合体损伤等。其中,胫骨近端前部的骨挫伤为极有价值的间接征象,强烈提示后交叉韧带撕裂。
三、小结
由于后交叉韧带多可在单层MR矢状面上完整显示,因此MR可很好地诊断后交叉韧带撕裂,准确性可达95%以上。不过,孤立性后交叉韧带撕裂常采用保守治疗,裂口瘢痕化修复有可能影响MR的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