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31】
肺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间断发热5天。5天前在泰国旅游时出现发热,体温 38℃左右, 伴肢体酸痛、乏力,双侧季肋区疼痛不适,发热前无畏寒、寒战,自服退热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回国后仍有间断发热,未予重视。体温 38.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36×10^9/L,中粒性细胞百分比 44.8%,血红蛋白 144g/L,血小板计数 161×10^9/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影像资料
影像所见
双肺多发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部分边界模糊,并见多发条索影;以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为主,多发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病灶内血管影增粗;中央 间质稍增厚,支气管未见扩张,无明显堵塞,双侧胸腔未见积液。
病例分析
- 分布:胸膜下、小叶核心区域分布为主。
- 密度:磨玻璃影,偶见实变及条索影。
- 数目及形状:多发,结节状、斑片状。
- 支气管及血管: 与支气管分布无关,中央间质稍增厚,见血管增粗征。
-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晕征、反晕征、空洞征及胸腔积液。
- 综合分析:患者急性发热,伴肢体酸痛、乏力,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表现不符合普通细菌性感染。影像上多发磨玻璃影,少部分实变及条索影,以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为主,非一般大叶性或小叶性分布 (支气管分布),符合病毒 性肺炎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符合新冠肺炎进展期表现。影像学显示多发病变既有磨玻璃影,又有边界清楚平直收缩实变影伴条索影,提示病变有机化改变,朝好转方向演变。
【病例来源】 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方军提供
【病例32】
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发热伴乏力、全身酸痛、胸闷 12天。常居江西九江,于15天前曾到湖北黄石出差,同事昨日确诊为新冠肺炎。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76×10^9/L,淋巴细胞0.8×10^9/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影像资料
影像所见
右肺上叶尖段及左肺下叶背段、基底段可见多发片状磨玻璃影,部分病灶密度趋于实变,分布于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边界清楚,左肺下叶病灶见反晕征。
病例分析
- 分布:胸膜下、小叶核心区域分布。
- 密度:磨玻璃影,部分病灶密度朝实变发展。
- 数目及形状:多发,斑片状。
- 支气管及血管: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及堵塞,病灶内见增粗血管影。
-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及空洞征。
- 综合分析:双肺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多发磨玻璃病变,部分病灶密度朝实变发展;见反晕征;病变长轴与胸膜平行,以胸膜下分布为主,未见明显纤维化改变,符合新冠肺炎进展期影像学表现。
【病例来源】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於雄提供
【病例33】
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发热、干咳3天,呕吐1天。有疫区生活史。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5.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34.2%,C-反应蛋白18.85mg/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影像资料
影像所见
双肺多发磨玻璃影,边界模糊,分布于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形态为结节状 及斑片状,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
病例分析
- 分布:胸膜下、小叶核心区域分布。
- 密度:磨玻璃影。
- 数目及形状:多发,结节状及斑片状。
- 支气管及血管:与支气管分布无关,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及堵塞,见增粗血管影。
-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反晕征。
- 综合分析:患者急性起病,发热3天,白细胞、淋巴细胞不高,C-反应蛋白升高,不符合普通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发磨玻璃影病变,分布于胸膜下, 符合病毒性肺炎。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符合新冠肺炎典型表现。病变未见明显实变影,亦未见支气管扩张或纤维条索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未见内带分布,符合新冠肺炎进展期影像学表现。
【病例来源】湖北省武汉市华润武钢总医院秦艳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