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

8 6 月

卷曲脑回征

该征在T2WI序列和增强T1WI序列可见,T2WI表现为脑回状高信号,间杂相对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内可见条纹状低信号,增强T1WI高信号条纹较明显强化,低信号条纹强化不明显,主要见于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见图1~图2。

【病理基础】

组织病理学上,T2WI序列上高信号成分代表间质水肿,低信号成分代表上皮细胞。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1

 

一35岁男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A)冠状位CT骨窗示右侧上颌窦及右侧鼻腔内软组织影,右侧上颌窦口扩大(白箭头),累及右侧眼眶内下壁(黑箭头)。

(B)冠状位CT软组织窗窄窗位示右侧鼻腔外侧壁多发息肉样肿物影,肿物突入至右侧上颌窦(星号),右侧筛窦受累不除外。

(C)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像示右侧上颌窦内肿物(M)呈“卷曲脑回征”,可见黑色脓液影(白箭头)。右侧筛窦内可见与肿物不同信号的软组织影(白短箭头)。

(D)冠状位增强T1加权像示右侧上颌窦内肿物(M)呈典型的脑回状强化,而右侧筛窦内的软组织影(白短箭头)周边强化,符合组织炎性改变。

(E)冠状位T1加权像示不均匀信号肿物影(M)伴局部高亮信号(黑色箭头)的脓性液体影。

“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 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概述

乳头状瘤是较多见的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较多。以鼻前庭、鼻中隔、中鼻甲、筛窦及上颌窦多见。

病因

乳头状瘤发病原因至今不明,近年研究发现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感染有密切关系。该病具有局部侵蚀破坏力,切除后容易复发,且有恶变可能等,有人认为其属上皮组织边缘性肿瘤。

诊断要点

1.本病多见于中鼻道鼻腔外侧壁,沿中鼻甲长轴生长,呈分叶状,可蔓延到周围鼻窦内;

2.CT表现 :单侧鼻腔的软组织肿块影,多数位于鼻腔的外侧壁,临近中鼻道的位置。在肿物的边缘会呈现不规则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可以伴有多个小气泡。肿物的密度比较均匀,伴有或者不伴有点状、斑片状的强化,通常肿物的边界比较清楚,临近骨质则会呈现膨胀性的受压、变薄、破坏,而在肿物的根部,骨质则会呈现增生、强化。由于部分内翻性乳头状瘤堵塞鼻窦口,可能会形成阻塞性鼻窦炎,在 CT 上出现阻塞性鼻窦炎的表现;

3. MRI表现:比较典型的特征是肿瘤会形成栅栏状或者卷曲的脑回状,脑回征通常被认为是内翻性乳头状瘤在核磁的典型表现,核磁上也可以区分出肿瘤与阻塞性鼻窦炎。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2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3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4

病例1、右侧鼻腔内翻乳头状瘤,病灶沿上颌窦窦口向窦内侵入,上颌窦口扩大,窦口前缘骨质稍破坏。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5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6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7

影像PPT - 内翻乳头状瘤中的“卷曲脑回征”-8

讨论

内翻性乳头状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其实属于交界性肿瘤,有局部侵袭性,术后易复发,复发率高达10%~75%。绝大多数内翻性乳头状瘤单侧发病,双侧发病很少见。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处,常蔓延到邻近鼻窦,上颌窦占6g%,其他依次为筛窦、蝶窦和额窦;也可侵犯至鼻咽、眼眶,少数可侵犯脑膜和颅内结构。原发于鼻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少见。

内翻性乳头状瘤外观呈乳头状,其上皮组织高度增生并呈管状、指状或分支状伸入下方的间质内,基底膜完整。本病恶变率约5%~15%,其中双侧、多中心发病者更易恶变,多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恶变为腺癌和小细胞癌较少见。

男性较女性多见,约31,高发年龄为5o岁~70岁。临床表现为鼻堵、鼻涕、鼻出血和失嗅,出现疼痛和面部麻木可能并发恶变,侵犯眼眶可出现突眼。百度文库 搜索

 影像诊断:

CT 表现多数病灶始发于中鼻甲和中鼻道,累及筛窦和上颌窦,引起骨质受压移位、吸收破坏和增生硬化等变化,可伴钙化及小气泡征,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改变。本病常为单侧发病, CT 表现以中鼻道区为中心呈膨胀性生长,上颌窦口扩大。MRI 易区分肿瘤与伴发的阻塞性炎症,易显示肿瘤向鼻外生长的范围,尤其对伴发恶变的患者价值更大。多数病变 MRI 信号不均匀,病变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卷曲脑回状”,该征象是本病特征性的表现

要点: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处,常蔓延到邻近鼻窦;

始发于中鼻甲和中鼻道,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改变。

MRI 信号不均匀,病变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卷曲脑回状”,该征象是本病特征性的表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