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骨巨细胞瘤一例影像学表现

27 7 月

病史临床: 男,10岁,左大腿远端疼痛1年。查体:左股骨远端及膝关节肿胀、压痛,局部红、肿,皮温稍增高。

【病例学习】骨巨细胞瘤一例影像学表现

【病例学习】骨巨细胞瘤一例影像学表现

影像表现:

左股骨远侧干骺端见囊状膨胀性偏心骨质破坏区,边缘轻度硬化,内见条形骨嵴,

MRI示病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病灶边缘硬化环呈长T1短T2信号,界限清晰,增强后病变中度强化,内部信号不均匀。

诊断:

骨巨细胞瘤(病理确诊)。镜下见单核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基质细胞排列疏松,无异型性,其内散在分布大量多核巨细胞。

鉴别诊断:

1 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病变多位于肱骨干骺端,渐次向骨退缩,其向周围膨胀不如巨大细胞明显,多房性骨囊肿内可有残存的条状骨小梁,但不易看到典型泡沫状影象。

2 良性成软骨细胞瘤:患者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好发于四肢长骨骺,X线表现为肿瘤透亮区内有絮状或砂粒样钙化点,与骨巨细胞瘤不同。

3 动脉瘤样骨囊肿:偏心、吹出样膨胀性、多房或单房溶骨改变,皮质受压变薄,边界清楚伴硬化。MRI 囊液呈长T1 长T2 信号,纤维骨性间隔T1T2

均为低信号;病灶内有液液平面(T1 上低下高,T2 上高下低),较具特征性。

1、10-20 岁多见,长骨以干骺端多见。

2、长径与骨干平行。

3、很少累及关节面。

4、边缘光整伴硬化。

5、膨胀一般较明显,呈“吹出气球样”,膨胀明显可见骨膜反应,囊间隔可有钙化。

与骨囊肿鉴别:后者多发生在干骺愈合前,轻度膨胀,并沿骨长轴发展,病灶透亮、有或无骨嵴。

与软骨母细胞瘤鉴别:后者好发于四肢长骨骨骺,肿瘤透亮区内有絮状或砂粒样钙化,骨壳较厚。

影像诊断特点:

肿瘤多发生在骨骺愈合后的骨端,有横向膨胀生长的倾向,X线平片示肿瘤呈膨胀性单房或多房性偏心性骨破坏区。多房者瘤内可见骨性间隔,致肿瘤出现皂泡状透亮区为其典型表现。骨破坏区内无钙化,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不锐利。肿瘤相邻的骨皮质变薄、膨胀、甚至骨壳形成。一般无骨膜反应及增生硬化。当骨破坏区出现侵袭性表现如骨壳及骨性间隔残缺不全、骨膜明显增生、软组织肿块较大、肿瘤生长迅速等,常提示肿瘤为恶性。CT平扫肿瘤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有时可见液-液平面,MRI的优势在于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瘤体的MR信号是非特异性的,多数肿瘤在MRI图像上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T1WI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讨论:

骨巨细胞瘤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20-40岁的青壮年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者少见,10岁以下的儿童更少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1 肿瘤部位的疼痛及肿胀,疼痛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特点,当骨质破坏明显时,疼痛变为持续性。

2 肿瘤有潜袭性生长的特点,往往在长到很大以前未察到明显的症状。

3 肿瘤长大后,可引起骨及关节的功能障碍。亦常出现肌肉萎缩。

4 晚期病例触诊时有“劈啪”的响声或按乒乓球感觉,甚至感到搏动。

5 有的患者直到病理骨折后,始发现患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