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的内容中,小编根据《Radiographics》的综述为大家介绍了肝癌射频消融后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界友们反响不错,今天奉上少见影像学表现,有些征象小编也是头一回看到,话不多说,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PS:一定要看完哦~)
1、假性动脉瘤是肝脏RFA后少见的并发症,在CT或MRI动脉期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明显强化结节,在多普勒超声中表现为有动脉血流的无回声区(图1)。产生机制是来自电极的机械损伤或热损伤,部分病例会有瘤体体积间断性增大,此时必须进行干预。
2、肿瘤局部复发,通常发生在RFA区边缘,若发生在RFA区内,则比较少见(图2),其与假性动脉瘤都呈圆形或椭圆形,不同之处在于其强化程度较弱。肿瘤细胞完全代替RFA区也可能存在(图3),虽然这种情况更为罕见。
图1 RFA区假性动脉瘤。(a)RFA 1个月后,CT增强扫描动脉期,RFA区(箭头)内见椭圆形明显强化结节(长箭),提示假性动脉瘤。(b)超声见强回声RFA区(箭头)中的无回声区(长箭),多普勒超声示该区域存在持续的动脉血流。
图2 RFA区肿瘤局部复发。(a)肝细胞肝癌RFA 17个月后行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RFA区(箭头)内强化小结节(长箭),提示肿瘤局部复发。(b)超声造影表现类似CT。
图3 RFA区完全被复发的胆管细胞癌取代。(a)肝内胆管细胞癌RFA后立即行CT增强扫描,可见典型的椭圆形RFA区(*)。(b)同一例患者,4个月后病灶境界不清,且出现较弱强化(长箭),提示复发的肿瘤细胞完全浸润原RFA区,邻近胆管壁增厚(箭头),可能也与肿瘤侵犯有关。
3、RFA区有时会出现脂肪密度,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重度肝硬化患者,脂肪密度位于RFA区的内缘(图4)。笔者推测,这些脂肪组织可能是由坏死组织中的脂质成分经过长时间堆积、压缩形成的。
4、部分肝脏肿瘤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腺癌肝转移,经RFA治疗后会出现钙化(图5a),有时可呈结节状或曲线状钙化。一般这种表现出现在随访数年之后,可能是肝组织部分坏死造成的营养不良性钙化(图5b)。
图4 含脂RFA区。(a)肝细胞肝癌RFA后立即行CT增强扫描,除重度肝硬化导致的肝实质低密度外,RFA区(*)内未见明显异常。(b)同一例患者,9个月后,可见整个RFA区周围出现脂肪密度(长箭)。
图5 RFA区钙化。(a)女性,49岁,结肠粘液腺癌肝转移患者,RFA 1个月后行CT平扫,可见RFA区内钙化(长箭)。(b)男性,55岁患者,RFA后立即行CT检查无明显异常,但随访6年后出现RFA区不规则钙化(长箭)。
5、当肝包膜下肿瘤被消融时,周围的腹腔脂肪组织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坏死。通常RFA区周围的脂肪组织不会有异常改变,但在少见情况下,可以表现渐进性环形强化,即所谓的“印戒征”(图6),此征象可以理解为RFA区周围脂肪坏死形成的纤维包膜。
6、肝紫癜是罕见的肝脏良性血管性病变,在CT或MRI三期扫描中的强化方式比较特别,它在不同时相可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此外,这种方式还会随时间变化(图7)。这种现象是由于坏死造成组织碎片间形成裂隙,并与周围小血管沟通。
图6 RFA区周围的“印戒征”。位于肝包膜下的肝细胞肝癌经RFA后行CT增强扫描,由左至右分别为RFA后立即扫描和1个月、4个月、3年后的扫描图像,可见RFA区周围的大网膜脂肪组织强化程度增高(长箭),与萎缩变小的RFA区一起构成所谓的“印戒征”。
图7 RFA区肝紫癜。(a)肝细胞肝癌患者RFA 2年后行肝脏CT三期扫描,可见RFA区内有小的强化结节(长箭),此结节随时相延长而增大(由左至右)。(b)同一例患者,4年后,该区域强化程度有所减低,边界变得不规则(长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