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临床病史
临床病史:女,75岁
主 诉:体检发现胃部肿物2月。
现病史:患者2017年1月因上腹不适,伴反酸、烧灼痛就诊当地医院,腹部CT提示胃部肿物,性质待定。否认恶心、黑便等不适。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饮食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史20年。高血压4年。糖尿病。2017年住院检查核磁提示左侧侧脑室后角旁亚急性期脑梗死。曾因白内障行人工晶体置换术。
02 影像
腹部增强CT 胃重建
平扫:
门脉期:
延迟期:
冠状位重建:
03 解读
1、该患者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包括
A位于胃底小弯侧
B 腔内外同时生长
C 无囊变坏死、钙化
D 增强后均匀渐进性强化
E 病变周围淋巴结
答案:ABCDE
2、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胃淋巴瘤
B胃血管球瘤
C 胃神经鞘瘤
D 胃间质瘤
E 胃平滑肌瘤
答案:C
04 诊断
(胃底肿物)病变符合胃神经鞘瘤;淋巴结显慢性炎(0/7)。
免疫组化结果:S-100( )、CD117(-)、CD34(血管 )、Ki-67(index约8%),SMA(血管 ),SDHB( ),Desmin(-)。
05 讨论
胃神经鞘瘤(GS)起源于胃壁肌间神经鞘Schwann细胞。胃肠道神经鞘瘤少见,绝大多数为良性,发生恶变的概率很小。瘤组织内含有两种组织类型:Antoni A(束状型):密集梭形细胞,栅栏或漩涡状排列,不易囊变;Antoni B(网状型):瘤细胞稀疏,网状排列,基质含水多,易囊变出血;免疫组化:S-100蛋白( ),CD34多为(—)、CDll7、Dog-1均为(-)。
影像学特点:GS好发于胃体,其次是胃底、胃窦、幽门及贲门,发生于胃体者,前壁多于后壁,小弯多于大弯。GS多为壁内起源的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跨越腔内外的肿块,边缘光滑锐利,直径多<5 cm,多为软组织密度,CT常表现为均匀的等或略低密度影,内部结构较均匀,很少出现囊变、坏死及钙化,病灶内出现低密度影通常代表肿瘤内部的坏死、陈旧出血或神经鞘瘤富含AntoniB型细胞区(高脂质或黏液变性、含黏多糖)。增强后多呈缓慢渐进性强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GS 周围可出现较多淋巴结,而且体积较大,但非肿瘤转移所致,其原因未明。有学者认为肿瘤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刺激淋巴结致其增生或者认为是炎性反应性肿大。
鉴别诊断:GS术前常被误诊,主要需与以下肿瘤鉴别:
(1)G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一类肿瘤。肿瘤细胞免疫组化与GS区分,GST的CD117和(或)CD34多呈阳性。偏良性GST与GS表现类似,但间质瘤出现巨块型较神经鞘瘤常见。较神经鞘瘤更容易出现囊变、坏死、气体及钙化,增强后早期多明显强化。分为良性和恶性,淋巴结转移少见。
(2)胃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增厚,但胃腔具有一定的柔软度,胃周脂肪层存在,可伴有其旁淋巴结肿大。
(3)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部。免疫组化: desmin、SMA( )可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病灶多密度均匀,很少出血、坏死与钙化,增强呈均匀渐进性强化。有学者提出病灶有胃壁方向匍行生长的特点,且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4)胃血管球瘤: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极为罕见。绝大部分病灶位于胃窦部,单发,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一般肿块<4 cm;平扫肿块密度均匀,偶见钙化; 病灶强化显著,病灶中央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周围扩散,门脉期呈均匀强化改变;肿块质地偏软,对周围无明显压迫征象;胃黏膜显示完整;胃周无肿大淋巴结,无门静脉癌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