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科室】消化科
【基本资料】患者,女,72岁
【主诉】腹痛、腹胀、排便减少10日,伴发热4日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排气减少,大便尚成形,无脓、血,伴左下腹疼痛、闷胀感,无放射痛及转移痛。4天前就诊我院外科急诊,查血常规:WBC 1.5万 中性粒细胞 82.7%,予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3g Qd、头孢克肟200g Bid、补液治疗,患者自觉腹痛,闷胀感稍有减轻,变为水样便。当晚出现发热,最高39℃,自行服用“退烧药”(具体不详),次日体温可降至37.5℃左右。
【影像图片】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静脉期矢状位
静脉期冠状位
【讨论问题】诊断?
【医学影像APP用户讨论】
评论:平扫显示左下腹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外周部CT值约30Hu,中心区域CT值约22Hu,病变边界清楚,与腹直肌分界欠清,周围伴轻度脂肪密度增高。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与左下腹小肠肠管关系密切,重建静脉期图像矢状位及冠状位可见病变位于小肠非系膜缘,相邻小肠肠壁增厚,网膜增厚。病灶外周部明显强化,中央稍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
【结果】
肉眼所见:(小肠肿物)肠管一段,可见一结节肿物突出浆膜面,大小7×6.5x5cm,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中,局灶坏死,肠壁黏膜面光滑。
病理诊断:(小肠肿物)及另送(肠脂垂):胃肠道间质瘤(高危险度),梭型细胞型,大小7×6.5x5cm,位于粘膜肌下,固有肌层及浆膜下,呈多灶性,界不清,伴坏死,细胞异性明显,未见明确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小肠两侧切缘均未见肿瘤。肠周淋巴结未见肿瘤(0/10)。
【病例小结】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60%~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
根据肿瘤与胃肠道壁的关系分为腔内型、腔内外型及胃肠道外型。
CT表现:平扫: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者,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和结构,可出现钙化;恶性者,肿瘤多大于6cm,境界常欠清晰,与邻近结构粘连,可呈现分叶,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肿瘤可出现高、等、低混杂密度,钙化很少见。当肿瘤坏死与胃肠道相通时,显示明显气液平改变。
增强: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良性GIST。坏死、囊变者,常表现为肿瘤周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恶性者,常出现腹水,肝脏、肺转移灶,淋巴转移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