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25 1 月

临床资料

男,35岁,激素治疗后膝关节疼痛。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骨梗死1例MR影像表现

病理结果:骨梗死

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骨梗死是潜水员的一种职业病,故又称潜水病或减压病,是由氮气泡导致,但是除了潜水减压能导致本病外,还有好多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本病,如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S-C病、高-雪病、Niemann-Pick病、动脉硬化等也可引起骨梗死的发生,称之为非潜水性骨梗死。较多见的因素有大量酗酒、大量使用激素、外伤、胰腺炎症、脂肪代谢疾病和接触过特殊化学性质物质等。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

基本病理改变 病理过程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细胞性坏死为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死亡。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 。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

骨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即死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新生骨带,是骨梗死X 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X线表现

骨质内硬化斑块影、绒毛状骨纹,骨小梁稀疏变粗,边缘模糊,颇似粗线毯。硬化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星芒状或不规则形,质地均匀,边缘较锐利,散在或密集,骨髓腔内条带状钙化或骨化影,沿皮质内缘平行延伸,杂乱排列,有时呈旋涡状外观。

骨梗死在X上出现征象需要很长的时间,病变早期可无明显变化,或者仅有轻微的骨质疏松,主要原因是骨髓脂肪细胞死亡、骨小梁组织细胞坏死,但是骨小梁的结构还在,骨组织大体结构没有改变。

CT表现

CT的分辨率比X线高,显示骨质密度的变化比X线敏感,尽管早期有骨组织坏死发生,但是在CT上可以没有异常发现,之后骨质逐渐疏松,CT上出现松质骨内透亮区以及大小不一的硬化改变,边缘不清,坏死骨质密度不断升高,病变到晚期时骨质内骨坏死性囊变、骨质疏松及骨质硬化混合存在,CT上可见长骨端孤立、散在、或排列成串的圆形、卵圆形、星芒状等不规则形状的改变,病变边缘锐利,质地均匀。

MRI表现

在骨梗死的不同时期其影像学表现也多种多样。杜玉清等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MRI表现分别为:

(1)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

(2)亚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低信号,T2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信号,边缘呈长T1 、长T2 信号;

(3)慢性期: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号。以上分期和本组的早、中、晚期相对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