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肝包虫病一例CT诊断

25 5 月

病例,女 20岁 呃逆,活动后心悸3月余

患者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活动后心悸,无恶心,呕吐,无发热、乏力,B超检查示右上腹巨大囊性包块。

【病例学习】肝包虫病一例CT诊断
【病例学习】肝包虫病一例CT诊断

手术记录:用纱布严密保护周围肝组织,切开囊性包块,引流囊内液体,严密保护囊液外溢,囊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内囊数十个,囊内呈乳白色,内涵清亮液体。

病理:(肝右叶)符合肝棘球蚴病(包虫病)囊肿

肝包虫病:

病理:肝包虫病既为肝棘球蚴病。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是细粒棘球蚴病感染引起的囊型肝包虫病(棘球蚴、单房型包虫),另一种是由于多房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型肝包虫病(包球蚴、多房型包虫),后者少见。

细粒状棘球蚴在肝内以包囊的膨胀方式逐渐长大,,包虫囊肿的壁分为内囊和外囊。内囊系棘球蚴本身形成的囊,甚薄,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发生层,外层为角质层。角质层具有保护和渗透作用,发生层内囊腔长出雏囊。外囊为包围囊虫的肝组织形成的纤维组织层。生长较久的包虫外囊常发生钙化。

泡状棘球蚴在肝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由无数小囊泡聚集而成,没有大囊或完整纤维组织层包绕,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小囊泡常因病程较长,囊壁有钙盐沉积而呈颗粒状及无定型钙化。大的病灶中心可因为组织变性或者坏死而形成空腔。

囊型肝包虫病CT表现:

平扫时,肝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密度病变。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大小不一。单房或多房性,具有囊壁,厚度不同,魔都与肝实质不易区分。内容物为液体样密度,有的很均匀,与肝囊肿不易区别。但其特征表现为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内有子囊,或囊内有分隔而呈多房性,或囊内有软组织团块。增强扫描,囊内液体成分不增强,囊壁及囊内分隔有增强效应。

囊内子囊征象:可有各种表现,

(1)子囊囊液比母囊低,而于母囊内可见多个小圆形更低密度影或环状边缘。子囊较少时,靠近母囊内壁排列;子囊多时,于母囊内呈葡萄状小囊结构。

(2)若子囊大而多,而填满母,此时,众多子囊互相紧靠,则由球形挤压为方形或菱形,CT横断面呈蜂房状分隔。这些都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此外,还可见环状、半环状的囊壁钙化,索条状的内容物钙化,子囊钙化以及团块状整个包囊钙化。

泡型肝包虫病CT表现:

(1) 泡状棘球蚴病的特征改变是地图状浸润的低密度影,病灶界限不清,包膜不明显,病灶为实性而非囊性。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可见到不规则的或结节状钙化,而不像细粒棘球蚴时的包膜环状钙化。病变还可以扩展到腹壁、膈、肛门,因此很像肝脏的肿瘤浸润。

(2) 大囊肿性病变: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病变,周边密度略高,但仍比正常肝组织低,增强后内部无增强效果为液化坏死区。边缘轻度增强,为炎性肉芽组织。有时,可于边缘部分有呈环状排列的细颗粒状多结节状或块状钙化灶。

(3) 实质性病变:伴有钙化的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分布的结节状,颗粒状钙化;伴有坏死的实质性病变,坏死部分吴增强效果;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变集合体,边缘有轻微增强效果。

此外,泡型肝包虫病对脉管系,如对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总管有侵犯征象,须注意观察。

来源: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李松年《现在全身CT诊断学》、曹丹庆《全身CT诊断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