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18 1 月

男 48岁。

以“间断腹痛6年,再发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

6年来间断腹痛,2天前再发并加重,门诊行超声检查示“肝占位”。

9年前诊断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

腹平坦,下腹部可见长约8厘米的手术瘢痕。

AFP、CA199、HBsAg等均阴性。

余无殊。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 ( GIST)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是因为特异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或者血小板生长因子突变,而造成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形态结构异质性肿瘤 。

主要经血道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器官。相关文献报道仅 3%~38%的GIST有恶性组织学特征,约68%的肿瘤出现临床转移。

组织学上以及大体上很像平滑肌瘤,组织学上将GIST细胞类型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上皮样型肿瘤,相当于过去命名的平滑肌母细胞瘤及上皮样平滑肌肉瘤。

GIST肝转移影像学特点

GIST肝转移在形态、大小及部位无明显特异性,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大小呈数毫米致十几厘米不等。

多数多发,肝左右叶均可发生,尾叶偶可见,且部分多发转移瘤大小差距可以很大,考虑和肿瘤转移时间不同有关。巨大单发肿瘤也不少见。

密度多数不均匀,囊实性多见,内有坏死和囊变,与转移瘤大小无关,较大肿瘤还会有出血,这在其他肿瘤肝转移中较少见。

GIST肝转移钙化较少见,可能与间质瘤发生大面积钙化比较少见有关。

GIST肝转移边缘具有特征性,一般边界较清楚,这类似于原发灶,而与其他转移瘤周围有晕征不同。

大多数肿瘤动脉期呈边缘环状或弧形强化,门静脉期环状或弧形强化渐消退,继之病灶实质逐渐明显强化,提示GIST肝转移为双重供血的富血供特征,与常见转移瘤轻度环形强化亦有不同。间质瘤肝转移界限清楚,较小病灶一般不引起周围组织改变,肿瘤较大时会压迫肝内及肝门血管、 胆管等组织,肝边缘生长较大肿瘤常会向肝外突起,压迫周围组织脏器,边界清楚,容易和其他肿瘤混淆。

淋巴结转移较少见,文献报道与间质瘤悬垂式生长有关,而非浸润性生长。

鉴别诊断

一、肝原发间质瘤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肝脏原发间质瘤非常罕见,一旦怀疑原发肝间质瘤,要询问有无胃肠道肿瘤病史,肝外若找不到原发灶,还需长期随访及病理确诊,因此要在排除转移性GIST前提下再诊断。

二、肝脏PEComa

【病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1例CT影像表现

女,44 岁,肝脏PEComa。CT 增强动脉期横轴位图像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不规则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坏死,病灶内见多发异常强化粗大血管影(箭,A);T2WI 图像示巨大病灶呈大部分均匀稍长T2 信号,内见片状长T2 坏死信号,边缘或中央见多发流空血管,边缘见短T2 假包膜影(箭,B);肝左叶见多发长T2 结节状子灶;增强动脉期图像示巨大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强化异常增粗血管影(箭,C),子灶均匀强化。

三、肝细胞肝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