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胰腺癌1例CT影像表现

15 1 月

患者,女,54岁。

主诉:上腹部不适2月。

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间断性,性质描述不清,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外院上腹部CT平扫示:胰尾部囊性占位,肝左叶斑点状钙化灶。今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以“胰腺占位”收入。自发病来,精神可,饮食可,睡眠良好,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有手术史,12年前因卵巢出血,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预后可,无外伤史。余无殊。

【病例】胰腺癌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胰腺癌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胰腺癌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胰腺癌1例CT影像表现

置入腹腔镜探查:

可见胰尾部脾门处一大小约6*5*3cm多房性囊实性肿物,胰腺组织质地稍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肿物部分与结肠脾区粘连紧密,可见大网膜、脂肪组织包裹;脾与囊肿紧密粘连,脾动脉与胰腺系膜粘连较重,完全游离至脾门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有发生动脉破裂出血,脾脏保留困难,遂术中决定行胰体尾切除 脾切除。

病理诊断:

1.胰体胰尾:胰腺中分化腺癌,可见神经侵犯及脉管内癌栓,未侵及周围脂肪组织,胰腺断端(—)。

2.脾脏:呈慢性瘀血性改变 。

胰腺癌

概述

胰腺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胀痛不适、胃纳减退、体重减轻、黄疸和腰背部疼痛。其发生以胰头部最多,胰体胰尾次之。多数患者CA199显著增高是其较特异的指标。

影像表现:

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胰头癌肿块较大侵犯十二指肠时行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内缘反3字形压迹,并有内缘肠粘膜破坏。胰体胰尾进展期可侵犯十二指肠水平段,致局限性肠管狭窄、僵硬、粘膜破坏、钡剂通过受阻。

CT:

1.胰腺局部增大并肿块形成:肿块可成分叶状,平扫呈等密度,如肿块较大,发生坏死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胰腺癌为少血管肿瘤,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而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强化明显,使肿瘤显示得更清楚。2.胰管扩张:胰管阻塞,肿瘤远端主胰管扩张,甚至形成潴留性囊肿。3.胆总管扩张:胰头癌常早

期侵犯胆总管下端引起胆总管阻塞,致梗阻性黄疸。胰管、胆总管都受累的“双管征”是诊断胰头癌的可靠征象。4.肿瘤侵犯胰腺周围血管:胰腺与血管之间脂肪间隙消失,肿块包绕血管,血管形态不规则、变细,血管内有癌栓形成甚至完全阻塞。5.肿瘤侵犯周围脏器6.转移:可通过血行、淋巴、直接播散等途径转移。

MRI: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肿瘤呈稍高信号。肿瘤液化、坏死、出血在T2WI上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MRCP可显示梗阻扩张的胰管和胆管。

胰腺导管腺癌(DACP)影像学误诊因素分析

1.实性肿瘤误诊为“囊性肿瘤”或“囊肿”。部分DACP在术后显示肿瘤无任何囊性成分,但因在影像检查中密度低、无明显强化被误诊为“囊性”。而这些“囊性”病灶在T2WI和MRCP中不呈现囊性液体信号,也没有在T1WI呈现提示出血的高信号,因此提示其并非囊性病灶。应重视MR特别是MRCP对囊性病变的鉴别价值。

2.假性囊肿和阻塞性胰腺炎等继发性病变掩盖肿瘤。DACP起源于主胰管和较大的分支胰管,易造成胰管阻塞导致阻塞性胰腺炎、假性囊肿或潴留性囊肿等继发改变。

3.胰胆管扩张并“截断”征象被忽视。胆总管扩张至胰腺段“截断”征象在肿瘤位于胰头的病例中占绝大多数。肿瘤体 积较小,且引发阻塞性胰腺炎,使得肿瘤本身很难在平扫或增强时被发现。若又忽视肿瘤上游主胰管扩张、“截断”或胆总管胰腺段受阻等继发改变,就易草率将其诊断为“局限性胰腺炎”。

DACP影像诊断小结:

1.了解DACP的临床特点。DACP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绝大多数DACP患者伴有腹部症状,实验室检查CA199敏感度最高 。

2.了解DACP本身特点。肿瘤内部结构紧密,富含纤维胶原而缺少血管,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呈现乏血供、弱强化表现。对于无强化且CT值并不表现为经典水密度的肿 块,不能仅因为其无强化就认定为囊性肿块,而要结合MR,特别是T2WI和MRCP。

3.掌握DACP的继发性改变。由于高度侵袭的生长方式和容易阻塞胰管的特点,因 此,DACP在就诊时往往不会生长为巨大肿块,特别是位于胰腺头颈部的DACP。对于发生“胰腺炎”、“胰腺炎伴假性囊肿形成”的初次就诊病例,特别是40岁以上者,影像学检查不能仅依靠CT和MR的平扫,而必须予以增强扫描,寻找有无“肇事肿瘤”的存在。同时,对于胰(胆)管扩张并“截断” 这一征象必须予以警惕。应该沿扩张的胰(胆)管方向寻找有无肿瘤存在。如果由于肿瘤体积小且伴发阻塞性胰腺炎而难以清晰显示,也可以采用短期复查的方式,待胰腺炎消退后,肿瘤可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