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21 12 月

一般资料

患者,女,62岁,以“进食不畅半月余”为主诉入院。外院电子胃镜 提示:食管癌。活检病理提示:食管鳞癌。术前超声检查示:“右肾上极区占位”。有“糖尿病”病史30余年,血糖最高15mmol/L,平素胰岛素控制血糖,自诉血糖控制可。否认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高血压病”病史。否认“心脏病”病史。否认“脑血管疾病”病史。否认“输血”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有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计划免疫。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手术记录:于右侧结肠旁沟,打开后腹膜,探查右侧肾脏,肾周粘连明显,右肾上极可见一大小约5×4×4cm肿块,表面尚光滑,肿块过肾门,决定行右肾肿瘤根治术;于肾内侧探查肾蒂,分离出右肾动脉及其分支及肾门淋巴管,近端双重夹闭并切断,于其下前方,分离肾静脉,近端双重夹闭并切断,游离右肾,于距肾脏下极约6cm处夹闭并切断输尿管,于肾脏脂肪、Gerota筋膜外部分离肾脏,将其完全切除,肾门处可探及一枚肿大淋巴结,予以清除。

病理诊断:

右肾: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型,未侵及被膜及肾盂,输尿管断端及血管断端均(—),肾门淋巴结癌转移0/3.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0(点灶 ), CD117( ),CK( ),CK7(部分 ),EMA( ),HMB-45(-),Ki-67( <1%),Vimentin(-)。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

一、临床特征:

CCRC是一种少见的肾细胞癌亚型,约占肾细胞癌的4%-6%。好发于50岁以上 人群,男性略高于女性。CCRC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的B型插入细胞。肿瘤生长缓慢,并具有较完整的假包膜,出血、坏死少见。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很少出现晚期肾癌的血尿、腰疼和腹部肿块三联症。确诊时虽然瘤体多数较大,但肿瘤临床分期多为早期,复发、转移较少,几乎无肿瘤远处转移,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独特的低度恶性肿瘤,术后一般无需放、化疗。

二、影像学特征:

CRCC平扫显示病灶密度均匀,接近于正常肾实质密度,瘤体内合并钙化、出血、坏死或囊变较少。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皮髓期显示病灶密度低于肾皮质,高于或接近于肾髓质,实质期病灶密度低于肾实质,双期病灶密度变化不甚明显。当CRCC肿块较大时,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块内部密度的相对不均匀,表现为在相对均匀轻至中度强化背景下出现点状、线状、条状及片状明显强化,中央部也可以出现束状或星状低密度瘢痕区。

三、鉴别诊断:

1.肾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亚型中最常见的类型。CT平扫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降低,呈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因多数肿瘤内有出血、坏死及囊变,所以增强扫描常显示不均匀强化。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2.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亚型中居第二位。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钙化可见。平扫CT值显著高于CRCC,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的概率越大。

3.嗜酸细胞腺瘤 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与CCRC在起源、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上均有相似之处。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可用于CCRC和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其主要表达于CCRC。电镜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嗜酸细胞腺瘤的“金标准”。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等低密度病灶,边缘光滑,中央可见点状或片状钙化,囊变坏死少见。增强后皮质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接近或达到肾皮质水平。当直径≥3cm时,随着体积增大,可出现中心或偏心性星状瘢痕,瘢痕无强化。尤其在肿瘤较小时,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

【病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CT影像诊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