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表现:脾脏体积增大,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融合,增强后呈轻度延迟强化,边缘尚清晰。
脾血管瘤极为少见,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有时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或无痛性包块,通常在影像学检查或病理学检查时意外发现。本病多发生于30-60岁,男女比例为1:1.37。脾血管瘤可以是孤立的或多个发病(脾血管瘤病),后者常为全身血管瘤病的一部分。病理上脾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
CT表现:
脾血管瘤在CT平扫上有两种表现:1)均匀的团块;2)多囊性团块,前者肿块常较小,呈低密度或等密度,有清晰的边缘。多囊性团块多较大,表现为一个与残余正常脾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样密度区,少数肿块内可见斑点或环状钙化。
增强后也可表现为两种形式:
1)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继之向中心蔓延,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2)表现为早期不强化,由于脾实质强化,边界更加清楚,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
鉴别诊断:
1.淋巴管瘤:两者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均匀低密度影,但淋巴管瘤密度更低,接近于水,而且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2.脾血管瘤有钙化时应与错构瘤鉴别:后者常孤立发病,注射造影剂后多有不均匀强化,并可见脂肪成分;
3. 淋巴瘤:表现多种多样 ,肿块型淋巴瘤增强后病灶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后仍为低密度,常并发淋巴结肿大及其他部位肿块;
4.脾脏脓肿,可单发或多发 ,病灶内有气液面或液液平面为诊断的可靠标准, 增强扫描后脓肿壁强化而脓腔内无强化,临床上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本例诊断要点:
本例血管瘤表现有别于肝脏血管瘤,临床少见,诊断上有一定困难,病灶为多发肿块,大小不等,平扫呈低密度,稍高于水的密度,增强后呈轻度延迟强化,以后遇见相似病例要想到本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