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21 9 月
简要病史
临床资料:男,71岁,患者系“上腹部疼痛不适十余天”入院,PE: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心音正常,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范围约为10*10cm,表现光滑,质韧,可推动,轻微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超声示:左上腹实性占位。 CEA增高。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胃间质瘤1例CT影像表现

手术病理:胃间质瘤(高度侵袭性)

病例小结:

质瘤(GISTs)来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是一种不同于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型。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它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胃部最为多见(65%~70%),其次为小肠(20%~30%),偶见网膜、系膜和腹膜后腔。GIST大多为恶性,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肝、腹膜和肺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良性GIST肿块直径多<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和结构,可出现钙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多>5cm,边缘欠清晰,常与周围结构粘连,可呈现分叶状,肿瘤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有时坏死组织经肠道排出,可形成液气平面。有文献报道,GIST 生长方式特殊,80%以上为外生性生长,发现胃肠道外生性生长的肿瘤首先考虑GIST。

CT表现:

①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块较大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也相对轻微,少数为分叶状,侵犯周围时则边界不清。

②肿块较小时密度多均匀,肿块较大时肿块内部密度多不均匀,可见液化、坏死,此点可作为恶性GIST的诊断依据。在瘤体直径>5cm的病例中,肿块多有坏死,有时可与空腔脏器相通,气体进入肿瘤内,形成气液平面,很少出现肠梗阻征象,三维重建可见穿通性窦道;

③肿块多富于血供。

④根据瘤体与胃肠道管壁的关系将GIST分为四型:

a.黏膜下型:肿块位于黏膜下层,MS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向腔内隆起性肿块,边缘清晰,可有分叶或切迹,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当肿块有坏死、囊变或钙化时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不均匀轻、中度增强。

b.腔外型:肿瘤向胃腔外生长,位于浆膜层,MSCT表现胃肠道轮廓外可见软组织肿块影,但肿块与胃、肠壁关系紧密,肿块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周边实质部分中度增强,以静脉期为明显,囊变、坏死区无增强。

c.肌壁间型:肿瘤同时向胃肠腔内外生长突出,MSCT表现肿块部分位于腔内,部分位于腔外,呈哑铃形生长,对周围组织或器官有不同程度推挤、压迫征象,病灶密度及增强特点与腔外型相似。

d.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内其它部位,MSCT可表现为肠系膜内或大网膜内的软组织肿块。

⑤胃的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或胃底,胃窦部少见。

⑥可有肝、腹膜、肺等的转移,可单独或同时发生。MSCT是GISTs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⑦GIST的良恶性判断:一般而言,肿瘤的良、恶性的划分是以细胞异行性为准的,但肿瘤的大小(肿瘤最大径≥5cm)、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肿瘤出血、肿瘤坏死和伴发转移往往作为CT判断GISTs的良、恶性的重要依据。肿瘤分叶多提示恶性。

鉴别诊断

①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二者MSCT上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多数边界清晰,邻近肠壁不厚,淋巴结转移少见,难以与GIST相鉴别。确诊需要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GIST 特征为:CD117和(或)CD34阳性 vimentin、actin、S-100等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②淋巴瘤:浸润型胃淋巴瘤MSCT表现为胃壁多发息肉样肿块,胃腔内呈充盈缺损改变。溃疡型胃淋巴瘤CT上可见大而不规则的龛影伴胃壁增厚。小肠淋巴瘤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并软组织肿块。恶性淋巴瘤可见“夹心面包征”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具特异性,易与GIST相鉴别。

③胃肠道癌:胃肠道癌起源于黏膜层,早期不易发现。中晚期多表现为黏膜皱襞中断破坏,邻近胃肠道壁增厚僵硬,可形成软组织肿块致胃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肠套叠或(和)肠梗阻。且胃肠道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表现为网膜囊区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而GIST多表现为黏膜隆起、皱襞变平,肿块内侧缘较光滑,与胃肠道壁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层次正常。少见溃疡形成,邻近胃肠道壁无浸润。此外,增强扫描GIST实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且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这也有助于与胃肠道癌相鉴别。

④类癌常见于远段回肠、肠系膜根部,常伴有钙化的基底组织增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