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
体格检查: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肌力III级,左下肢肌力IV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临床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
入院行颅脑CT平扫及MRI平扫加普通增强检查





左侧额颞叶见团块状稍高密度影,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环绕;左侧脑室受压移位,中线结构略右移。
MRI平扫加普通增强:
左侧额颞叶见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大小约3.2×2.5×3.6c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样信号环绕;左侧脑室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右移。

术后病理回报: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弥漫大B型细胞淋巴瘤淋巴瘤
好发部位为额顶叶深部、基底节、脑室周围和胼胝体,下丘脑、小脑也可累及, 常浸润室管膜下组织,通过脑脊液向脑脊膜扩散。
增强扫描可为均匀一致的强化,也可呈不规则强化。
如有室管膜下浸润生长,或侵犯中央灰质核时,增强后分别可见脑室周围增强和镜像影。
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提示无或轻度坏死;肿瘤不规则或不均匀强化提示中、重度坏死存在。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握拳样”或“脑回样”强化,仅在淋巴瘤病例中看到。
高度恶性胶质瘤:影像表现为病灶显示明显的边缘强化和(或) 不规则强化,周围浸润水肿区和占位效应明显,肿瘤中囊变多见。
脑脓肿:通常呈光滑的薄壁环形强化或多环形强化。
脑膜瘤:位于脑表面或侧脑室三角区的病灶易误诊,两者均有明显的强化趋势,鉴别要点为“白质凹陷征”和“脑膜尾征”,但需注意的是恶性肿瘤如侵及脑膜也可出现“脑膜尾征”,位于大脑凸面的淋巴瘤若诊断存在困难,血管造影有助于与脑膜瘤鉴别 。
炎性肉芽肿:结节状的强化病灶可类似PCNSL 的表现,如临床不能提供炎症病史,则鉴别困难,抗炎后复查,可能对鉴别诊断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