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29 8 月

病史

患者,男,45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

体格检查: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肌力III级,左下肢肌力IV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临床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

入院行颅脑CT平扫及MRI平扫加普通增强检查

CT平扫

【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T2WI

【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T1WI

【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T1WI

【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影像检查报告

CT平扫:

左侧额颞叶见团块状稍高密度影,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环绕;左侧脑室受压移位,中线结构略右移。

MRI平扫加普通增强:

左侧额颞叶见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大小约3.2×2.5×3.6c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样信号环绕;左侧脑室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右移。

手术记录

患者入手术室,全麻,开骨窗及硬膜,肿瘤呈灰红色,质地较软,部分可用吸引器吸走,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晰,显微镜下将肿瘤以及被肿瘤侵及的部脑组织一并予以切除,见脑组织搏动良好。共切除肿瘤大小约3厘米x2.6厘米x3.2厘米。以双极电凝妥善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棉片无误后,严密修补、缝合硬膜。留置硬膜外引流一枚,还纳骨瓣,以三枚连接片固定。缝皮术终。

病理结果

【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

术后病理回报: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弥漫大B型细胞淋巴瘤淋巴瘤

讨论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是起源于胚层组织的亚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3%。大约50%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发生在大脑半球,可经脑脊液循环转移。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 岁;而在免疫缺陷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 岁。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国内外报道男性发病率50 %~60 %。

临床特点

以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及浸润的速度而不同。从症状发生到诊断的时间很短,平均约1-2个月,初发症状多为局限性表现,如肢体麻木、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颅脑内压增高也很常见。肿瘤侵及胼胝体可见出现精神症状,侵及丘脑可出现觉醒障碍。

好发部位为额顶叶深部、基底节、脑室周围和胼胝体,下丘脑、小脑也可累及, 常浸润室管膜下组织,通过脑脊液向脑脊膜扩散。

病理

肿块无包膜,向周围脑组织浸润性生长。呈灰白色或紫红色,很少有坏死,瘤周可有水肿,周身淋巴瘤很少向颅内转移,颅内淋巴瘤不向其他脏器转移。镜下可见到属于淋巴网状内皮系统的各种细胞。肿瘤中心部细胞致密,偶见坏死灶。肿瘤向周围浸润,特别是向血管周围腔浸润,形成袖套状特征性改变。

CT表现

平扫以略高密度多见,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 病灶可呈类圆形和分叶状 。单发病灶大多可见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大多可见低密度水肿区。

增强扫描可为均匀一致的强化,也可呈不规则强化。

如有室管膜下浸润生长,或侵犯中央灰质核时,增强后分别可见脑室周围增强和镜像影。

MRI表现

肿瘤典型MRI的表现与灰质相比, T1WI 略低或等信号,T2WI 为等、低或略高信号,周围绕以轻度水肿带,占位效应较轻,病灶信号多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提示无或轻度坏死;肿瘤不规则或不均匀强化提示中、重度坏死存在。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握拳样”或“脑回样”强化,仅在淋巴瘤病例中看到。

鉴别诊断

转移瘤:有原发灶的病史,影像表现可出现单一或多发强化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的皮髓交界区,水肿和占位效应更明显,肿瘤结节的大小和瘤周水肿不成比例是诊断脑内转移瘤的一个重要征象,病灶易出坏死、出血。

高度恶性胶质瘤:影像表现为病灶显示明显的边缘强化和(或) 不规则强化,周围浸润水肿区和占位效应明显,肿瘤中囊变多见。

脑脓肿:通常呈光滑的薄壁环形强化或多环形强化。

脑膜瘤:位于脑表面或侧脑室三角区的病灶易误诊,两者均有明显的强化趋势,鉴别要点为“白质凹陷征”和“脑膜尾征”,但需注意的是恶性肿瘤如侵及脑膜也可出现“脑膜尾征”,位于大脑凸面的淋巴瘤若诊断存在困难,血管造影有助于与脑膜瘤鉴别 。

炎性肉芽肿:结节状的强化病灶可类似PCNSL 的表现,如临床不能提供炎症病史,则鉴别困难,抗炎后复查,可能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